文學特展

雜誌是文化與知識的交織場。在資訊與媒介關係愈發複雜的此刻,仍以獨特的形式提供了一個精巧的敘事結構。它們承載著各時代的文化風景,像山像海,既有堆積也有波瀾。從傳統印刷到數位轉型,其不只見證技術革新,也切實描摹了社會脈動。

論及雜誌的誕生,編輯的技術與觀點都必然是要角。他們是內容的匠人、浪潮的推手,每一次內容執行,都是對經典範式的再造,是對「新」的不懈追求。想像我們翻開一本雜誌,裡頭有未知的視野與想像,而所有內容的編排皆建構了刊物的精神輪廓,也深刻與我們的價值觀進行一次次共振。你心想,這一期無論如何是該收藏。多麼魔幻的時刻。

而「編輯招募中」亦在企求此種時刻的到來。我們在尋找一個現代的觀點,在等待新血的加入。你是否能夠想像,當你主張要辦一份雜誌,那具有什麼樣的意義?本次招募將帶你回看歷史,解構技術,並引領你宣明立場;五本雜誌,四個動詞,一次旅程,期待你能透過編輯之眼,開啟跨時代對話的可能。

我們相信:發聲既穩固思想,亦鬆動時代。
【定時導覽】
  • 1.每日下午14:00-14:30 (週一閉館)。
  • 2.報名參加者請於開始前5分鐘至展覽入口集合。
【團體導覽預約】
  • 1.適用於10人(含)以上、20人(含)以下團體。
  • 2.為達到良好導覽品質,請於3日前預約。
  • 3.考量週末人潮較多,團體導覽時間以平日(週二~五)為主。
【媒體聯繫】
  • 媒體朋友若有導覽介紹需求,請電洽 02-2343-3142 #103 洪先生,或來信 cheeshan1992@gmail.com 聯繫。

【展區A】選|編輯「格」

編輯有格。格乃欄框,顯示的是標準與規矩,也是可以被感受的氣質。編輯的格實際上指涉的是編輯刊物時的價值導向與行動策略。在編輯招募之初,你知道自己適合編什麼刊物嗎?本區將讓觀者參與「編輯格測定」,觀者將隨著問題逐漸找到對應個人偏好的雜誌類型,並接合本展的核心——《劇場》、《漢聲》、《人間》、《島嶼邊緣》、《騷動》——貼近過去不同編輯團隊的風格和野心,感受思想浪潮的發生。這不僅是一次編輯行為的初步嘗試,也是觀者體驗編輯身份、探索自我與時代對話的起點。

【展區B】巡|議視「潮」

鑒往知來是編輯必備的姿態,我們將帶領觀者進行具開創性的刊物巡禮,以理解前行者的思想累積。本區將介紹《劇場》、《漢聲》、《人間》、《島嶼邊緣》、《騷動》如何各自開拓出豐富多樣的文化風景,掀起多方面的時代巨潮。透過對五本雜誌的時代背景、創刊理念及其對社會影響的展示,我們將嘗試定位這些刊物在臺灣藝文界扮演的關鍵角色,而觀者將通過探索雜誌的歷史軌跡、深入其文化成就,理解編輯如何通過倡議意識與前瞻思維,拓展出劃時代的視野和藝術表現。所謂新與舊,往往在相互參照中獲得新的詮釋,我們終將得知,有些議題從未過時,有些觀點尚能延伸。

【展區C】解|雜誌「術」

在追索了雜誌的文化足跡後,當代編輯人亦將帶領觀者深入剖析雜誌的創作與實務層面,並表達他們對雜誌作為文化載體的觀點。本區不僅拆解五本雜誌的工作流程,還邀請了五位資深編輯工作者陳佳琦、董淨瑋、何榮幸、李取中、張婉昀對這些刊物進行深入解析,從視覺設計到內容議題,他們將一一拆解辦雜誌的技術與觀點生成。此區塊也將延伸雜誌與當代社群媒體、書籍的對話,讓觀者感受編輯工作的思想養成以及無限可能。經典的刊物,當代的觀點,本區誠摯歡迎你的到來。
《劇場》|解構人:陳佳琦(影像及攝影史研究者)
《漢聲》|解構人:董淨瑋(《地味手帖》總編輯)
《人間》|解構人:何榮幸(《報導者》創辦人兼執行長)
《島嶼邊緣》|解構人:李取中(《大誌》總編輯)
《騷動》|解構人:張婉昀(《女人迷Womany》內容顧問)

【展區D】喧|當代「聲」

招募尾聲,如同所有面試一樣,我們想說:請問你還有任何問題嗎?編輯對議題的追索是不分時代的「進行式」,此時此刻作為一個編輯,你會選擇怎麼樣的視角與立場,說何種故事?觀者將在此針對議題客製屬於自己的內容,「喧」明自身的立場。本區聚焦於觀眾自身的發聲與參與,並通過六位不同領域的工作者何玟珒、蕭詒徽、許伯崧、張志祺、王小苗、陳嫺靜的錄像,展示其自身領域內外的他們,心目中的理想雜誌是什麼樣貌,刊物還有什麼可能?觀者將有機會在特定形式的紙卡上表達自己對於當代議題的看法,並創作專屬的雜誌封面,為文化與藝術領域一同創造「眾聲喧嘩」的風景。

一本雜誌影響時代的潛力——
談前衛刊物的觀點生成

六○年代至今臺灣經歷許多重大變革,在各種思潮中,雜誌成為一種強大的文化發聲載體。特展聚焦的五本刊物在當時各自發展出了前衛的文化議題視野及獨特的視覺美學系譜,本場座談將一窺這些刊物的核心精神與生成觀點。
時間
主講
地點
網路報名 現場報名
黃威融
黃威融
臺灣大學哲學系畢業。曾任《Shopping Design》、《小日子》總編輯,曾規畫《提案on the Desk》,現提供不同媒體創意服務。著有《旅行是一種生理需求》、《雜誌俱樂部招生中》、《中年大叔的20個生活偏見》、《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合著)等。
洪芷寧
洪芷寧
現任鹿特丹大學博士生。關注個體與視覺文化的關係及自費出版/zine文化,曾發表〈當製書是創作也是秀異:初探臺灣近十年「小誌」與「藝術家的書」場域內外的敘述混戰〉,研究領域為藝術教育與觀眾研究。

回探《漢聲》的起點

漢聲最初以英文版《ECHO》創刊,內容即為介紹編輯室附近的守護神──松山慈祐宮。現今,漢聲門市依然佇立於松山區,跟著史蹟導覽員走讀漢聲門市與周遭信仰據點,貼近刊物文化耕耘之路的起點、田野重點及其獨特的創造性。
松山慈祐宮照 臺北府城隍廟 漢聲門市照
網路報名 4.17(三)10:00開放第一波網路報名
5.2(四)16:00開放最後一波網路報名
鄭勝吉
鄭勝吉
中國工商專校建築科畢業,曾從事空間設計、文化資產保存與修復等工作。近年在社區大學擔任講師,授課主題包含傳統建築、文化史蹟導覽解說人員培訓等;亦長期擔任文化史蹟相關的導覽、講座、研習、培訓、展覽等講師。

性別‧開眼——
女性/邊緣主體的日常經驗政治

臺灣婦女與酷兒運動自九○年代蓬勃發展,但當時的社會無法處理部分性別的議題,如今多元意識使這些議題重獲關注。本場座談將探討臺灣女性/邊緣主體意識發展歷程,既回顧過往累積成果,也試想平權觀念如何持續推進。
時間
主講
地點
網路報名 現場報名
張婉昀
張婉昀
倫敦政經學院性別與媒體研究碩士。開過書店、當過編輯,現為女人迷內容顧問、Podcast「欸你在家嗎」主持人。編有《時代迴音》與《樂進未來》。持續探索世界,朝 DEI 成長前進。
潤滑液男孩
潤滑液男孩
從大學開始透過書寫情慾故事與情趣用品心得,作為參與性別運動的一環。2018年經營「潤男的room」Podcast ,透過訪談,從性、身體與親密關係切入,展現各種慾望與生命經驗。 2023年獲得金鐘獎、入圍卓越新聞獎。

設計,也要言之有物——
視覺調度作為刊物的溝通媒介

設計,是刊物與讀者的溝通管道之一。《劇場》展現實驗性質的狂放美學;《人間》封面人物黑白攝影的強烈風格;從《ECHO》到《漢聲》,其版面與裝幀的流動性逐漸增強。本場透過對談,分享三本刊物的設計觀點和實踐。
時間
主講
地點
網路報名 現場報名
黃子欽
黃子欽
設計者、創作者、工匠、記憶的封存者。善用收集的大量舊書及物件,在平面中打開空間,拼貼堆疊成具有空間感的視覺效果。著有《不連續記憶體》、《Play.紙標本:聽黃子欽說封面故事》、《暴民画報:島國青年俱樂部》(合著)。
李時雍
李時雍
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現為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曾任副刊、雜誌、出版社主編。主編《百年降生:1900-2000臺灣文學故事》,著有《復魅:臺灣後殖民書寫的野蠻與文明》,散文集《給愛麗絲》、《永久散步》。
汪正翔
汪正翔
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後赴美攻讀藝術攝影。現從事攝影教學、評論與創作。著有《旁觀的方式:從班雅明、桑塔格到自拍、手機攝影與IG,一個台灣斜槓攝影師的影像絮語》、《My Scenery Only for You:那些不美的台灣風景》、合著《認同的例外:他們的飛行紀事》、《攝影泡沫紅茶》。

2024 臺北文學季特展
3/1-3/31志工招募

進到咖啡廳、上了高鐵,生活停留的空間經常有刊物可以隨手翻閱,讓我們知道各地、不同議題的大小事。臺灣過去,也有不同的團體因為理想,無懼失敗創辦走在時代前端的刊物。想更貼近這些刊物嗎? 一起加入「編輯招募中!」特展的志工團隊,搶先參與免費增能的培訓課程,期待與您未來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