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文學季

2022台北文學季 - 閱影展
開幕片 OPENING FILM
來自巴黎的情書 The Love Letter
導演:傑虹伯奈爾 Jérôme Bonnell
France│2021│DCP│Color│90min
5/27㊄ 19:306/6㊀ 20:50

喬納斯,一個已過不惑之年的巴黎男子,始終放不下前女友莉雅。當他一再敲門表白他的感情時,莉雅依然狠狠地拒絕了他。傷心的喬納斯最終來到了樓下的咖啡館沈澱心情,怎知靈感突然來襲,迴避掉他那天應該做的公私事,喬納斯靜心坐下來給莉雅寫了一封長長的情書,下定決心這是最後一次試圖讓她回來。而這一封信,卻意外地變成了對他生活狀態的生動沉思,喬納斯不得不面對他過去的關係、他不確定的未來,最重要的是,直視他自己的內心,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感情……。

《來自巴黎的情書》為法國導演傑虹伯奈爾睽違六年的回歸新作,此次依然把故事軸心放在都會男女的愛情故事,只是這次不是談論熱戀而是探討挽回,描述已經分手的男女試著挽回,無論結局如何,但在過程中不經意重新耙梳自己的人生,拯救愛情之餘,也拯救了自己的內心。影片找來了話題法國影集《找我經紀人》視帝格雷戈里蒙泰爾飾演男主角喬納斯,透過他精湛的演技完美演繹死纏爛打但又帶點可愛的癡情氣質。女主角莉雅則是與法國凱薩獎影后安娜伊德慕絲提再次合作,攜手打造充滿奇想與療癒的法式浪漫喜劇。
「我對於符合普世道德標準的故事沒什麼興趣,也不想瞭解善與惡,尤其是關於愛情的時候。」― 傑虹伯奈爾

傑虹伯奈爾 Jérôme Bonnell
傑虹伯奈爾 Jérôme Bonnell
傑虹伯奈爾,現年四十四歲的法國導演, 自1999年編導短片作品《菲德烈》(Fidele),開啟了他的導演生涯。他最知名的長片電影是愛情喜劇片《奧佳的髮髻》(Olga's Chignon)與《邂逅之時》(Just a Sigh),分別讓他拿下芝加哥國際影展影評人費比西獎與最佳導演獎。2015年編導講述曖昧三角戀情的《我愛妳,妳愛她》,以隨性與輕喜劇的風格描繪男人愛女人、女人則男女通吃的愛情故事,自然又開放的情愛觀點與時並進,在法式浪漫電影情節中形成一股清流,並帶出愛情裡的酸甜滋味,是絕佳的新品種愛情電影。
延伸閱讀
特別放映 SPECIAL SCREENING
自然就樹美 The Hidden Life of Trees
導演:約格阿道夫 Jörg Adolph
Germany│2020│DCP│Color│101min
5/27㊄ 17:305/31㊁ 19:30

2022美國電影攝影師協會 傑出成就獎提名
2020溫哥華國際影展 環境勇士獎

《自然就樹美》是德國兩大影業康斯坦丁電影公司、阿萊 ARRI 集團首度聯合製作的超高規格自然紀錄片。該片改編自德國權威林務員、也是暢銷作家的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最暢銷著作《樹的秘密生命》。影片透過渥雷本親自嚮導,帶領觀眾走進森林,看到令人驚奇的生命力。

本片攝影非常壯觀,並聚焦於難得一見的自然森林與微小生物,除有令人驚歎的森林鏡頭美學,更打開了觀眾的視野。片中畫面完美奇幻、宛若電腦合成,卻全部出於真實拍攝。渥雷本更遠赴瑞典、一探世上最長壽的樹木;並造訪溫哥華企業、尋找護林的新方法。他更現身為搶救德國最古老的哈姆巴赫森林(Hambach Forest)運動發聲,與環保人士站在同一陣線。因為他知道,唯有樹木平安健康,人類才得以繼續生存,而時間已刻不容緩……。

從暢銷書到被改編成電影,電影《自然就樹美》依循了渥雷本看待自然和植物的方式的思想,特別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抗爭。當人們變得越來越有環保意識時,此片的出現更顯得及時。片中渥雷本時而嚴謹、時而幽默的闡述,除讓人們知道人類所做的可怕事情,也瞭解大自然是如何在適應。

然而當全世界都在談論環境議題,卻忽略了其實更該傾聽自然的本質。渥雷本在《自然就樹美》現身獻聲、急欲扭轉現況, 獨特而魅力的故事敘述,不僅成為本片一大亮點,這份使命感更透過影像的力量,快速且有效地傳播給世人,也成為他暢銷全球四十多個國家、十多本著作的最強總結。

約格阿道夫 Jörg Adolph
約格阿道夫 Jörg Adolph
約格阿道夫,1967年生於德國赫福(Herford),畢業於慕尼黑影視學院,曾以《家長的學校》(Parent's School)提名德國電影獎,並因其政治議題引發高度討論。他的作品多聚焦藝術與創意的碰撞,曾以《非╱公開發表》(On/Off the Record)記錄流行樂團 The Notwist 的創作旅程。2011年更執導《萬丈激情》(The Great Passion),將戲劇經典《上阿瑪高激情戲》從排演到公演故事拍成影片。《自然就樹美》是他的最新作片,也是他首度嘗試拍攝大自然的紀錄電影。
延伸閱讀
數位修復 RESTORED
往事追憶錄 Swann in Love
導演:沃克雪朗多夫 Volker Schlöndorff
France, West Germany│1984│DCP│Color│110min
5/28㊅ 16:056/1㊂ 13:10

1985英國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電影獎 最佳外語片提名

生活在十九世紀末巴黎,查爾斯斯萬是個擁有財富、外表俊秀,在眾人面前品味舉止皆優雅不凡的黃金單身漢,附庸風雅的社交圈中,總是不乏愛慕的眼光。在友人的引介下,斯萬認識了知名的高級交際花奧黛特德克雷西,他一見傾心,奧黛特撩人眼神加上婀娜 身軀所燃起的激情愛火,卻讓一向沉穩的斯萬神魂顛倒亂了套,一不見奧黛特就整個人心煩意亂、坐立難安、疑神疑鬼,擔心情敵奪走他心愛的女神,便四處追尋她的身影,神經質又妒火中燒的斯萬甚至企圖闖入她的住處,更對她和其他女性過往親密情事咄咄逼 問。斯萬究竟要如何面對自己內心不安的愛意與佔有慾,以及社交圈中的輿論壓力,而生性獨立自由的奧黛特又能否承受這般束縛呢?

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開「意識流」小說之先河,從1907年開始創作,寫下他最偉大的作品《追憶似水年華》共七卷,並且在1913 年至1927年陸續出版,為讀者刻劃人物的細膩感受、意象描繪,並展現他敏銳的觀察力。本片改編自七卷中的第一卷〈在斯萬家那邊〉(Swann's Way)的第二部分,主要描寫查爾斯斯萬與奧黛特德克雷西的愛情故事。導演沃克雪朗多夫透過片段穿插的方式,轉化普魯斯特在小說中的意識流筆法,使人物所經歷的當下、過往回憶、奇想與幻想全都摺疊在同一個空間裡,線性時間與敘事結構也被一一拆解開來,使觀者沉浸在主角斯萬的意識與思緒的洪流之中。

Un amour de Swann, a film by Volker Schlöndorff. © 1984 Gaumont. Collection Gaumont
沃克雪朗多夫 Volker Schlöndorff
沃克雪朗多夫 Volker Schlöndorff
沃克雪朗多夫,1939年生於德國,他在巴黎求學的階段除了攻讀經濟與政治外,同時也在高級電影研究學院(IDHEC)學習拍攝電影,曾擔任路易馬盧、亞倫雷奈、尚皮耶梅爾維爾等知名導演之助理。
沃克雪朗多夫1960年代回到西德,成為德國新電影運動中的重要人物,與法斯賓達、溫德斯、荷索、馮卓塔等人齊名,活躍於德法美等地。1979年,他以諾貝爾文學獎小說改編拍攝而成的作品《錫鼓》(Tin Drum)一舉奪下坎城影展金棕櫚獎以及第五十二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延伸閱讀
數位修復 RESTORED
追憶似水年華 Time Regained
導演:拉烏盧伊茲 Raoul Ruiz
France, Italy, Portugal│1999│DCP│Color│158min
5/28㊅ 18:205/30㊀ 20:30

1999坎城影展

1922年,病榻中的馬塞爾普魯斯特有感於死亡的逼近,看著舊時照片回憶人生過往的種種,童年記憶、年少時光、生命中曾來去的愛戀與夢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展開後崩解變色。曾經在生命中出現的人們,不論是曾經迷戀的希爾貝特斯萬、論及婚嫁卻戀上一名女性而去的阿爾貝蒂娜、好友羅貝爾德聖盧、迷人的高級妓女奧黛特,還是斷袖之癖毫不掩飾的夏呂斯,以及社交圈中的各方達官貴人、政商名流與名媛,錯綜複雜、愛恨情仇和八卦的人際關係網絡,與馬塞爾心中的主觀感受與回憶,一幕幕穿插交織在回憶之中,而記憶與現實的邊界也愈顯模糊……。

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開「意識流」小說之先河,從1907年開始創作,出版了他最偉大的作品《追憶似水年華》共七卷,並且在1913 年至1927年陸續出版,為讀者刻劃人物的細膩感受、意象描繪,並展現他敏銳的觀察力。導演拉烏盧伊茲以最後一卷〈重現的時光〉改編為本片之敘事框架,放大涵納整部小說的精華,如同書中普魯 斯特時而斷續的敘事風格,導演以電影手法呈現了小說中大量的議論、聯想、回憶與心理狀態,在畫面中,展現無形「時間」在同一個空間摺疊壓縮的魔幻力量,過去、現在和未來也在意識流的沖刷中交錯滲透。片中敘述者說道:「這作品凝聚了你的一生及芸芸眾生,審視它,你需要的是永恆」,也為人物、作家與電影下了最完美的註腳。

沃克雪朗多夫 Volker Schlöndorff
拉烏盧伊茲 Raoul Ruiz
延伸閱讀
蓋爾芒特家情事 Guermantes
導演:克里斯多福歐諾黑 Christophe Honoré
France│2021│DCP│Color│139min
6/1㊂ 20:206/4㊅ 11:00

2020 年夏,巴黎結束了第一波疫情封城。劇團正在香榭大道的劇院裡,排練從普魯斯特的小說《蓋爾芒特家那邊》改編的新戲。不料演出取消的傳聞甚囂塵上,是否繼續排戲,意見眾說紛紜。有人顧忌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有人擔心撞期下一檔戲,有人因演出取消而 鬆了一口氣。在導演要排戲的堅持下,演員們半信半疑重拾戲服。沒了演出壓力後,他們反而覺得自在,不分晝夜自主排練。戲裡的台詞、表情、走位練習,無意間與演員戲外的生活融為一體。普魯斯特追憶的往事似乎與各種被疫情擾亂的心情遙相呼應。焦慮與恐懼、孤獨與渴望悄然在鏡頭與對白裡成形,難以分說那究竟是戲裡似水的年華,還是戲外因防疫逝去的時光。無論演出取消與否,所有人決定用盡全力享受相聚排戲的歡樂。

〈蓋爾芒特家那邊〉是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的第三卷,由電影與劇場雙棲的鬼才導演克里斯多福歐諾黑,首度攜手歷史悠久的法蘭西戲劇院,將小說搬上舞台。無奈演出排練受封城影響中斷。隔離期間,導演受邀將戲拍成電影,成為他的第十三部長片作品《蓋爾芒特家情事》。首波解封後,導演選擇以即興演出的方式,呈現劇團成員在巴黎馬里尼劇院排戲時,內心受外在疫情紛擾而躁動不安的狀態。這部關於普魯斯特小說的電影,在短短十天內拍攝完成,風格遊走於真實與虛構、自傳體影像與花絮記錄之間。如同導演於電影後記寫下的 一段話:「有時候,我希望電影只要有演員、場地和幾件衣服,還有想聚在一起,創造快速且自由的東西的欲望就足夠。我們都經歷過第一次隔離,度過停滯不前的時間。這種被迫經驗的時間感,似乎與普魯斯特筆下消逝的年華相似,只能透過創作追憶。」

©JeanLouisFernandez
克里斯多福歐諾黑 Christophe Honoré
克里斯多福歐諾黑 Christophe Honoré
克里斯多福歐諾黑,1970年生於法國布列塔尼,身兼劇作家、電 影編導、小說家及童書作者等多重創作身分。其作品反覆探索自 殺、愛滋病、謊言、不倫與家庭秘密等議題,也擅長刻畫親情、愛情及同志慾望等多元面向,善用配樂為影片烘托法式魔幻柔情的氛圍。長片代表作品有《花都圓舞曲》、《巴黎小情歌》、《戀愛倒帶中》,並以《喜歡你、愛上你、逃離你》榮獲有電影界龔固爾獎之譽的路易德呂克獎(Prix LouisDelluc)。
延伸閱讀
數位修復 RESTORED
三六年的歲月 Days of 36
導演:狄奧安哲羅普洛斯 Theodoros Angelopoulos
Greece│1972│DCP│Color│109min
5/29㊐ 14:506/7㊁ 16:456/9㊃ 13:20

1973柏林電影節 青年導演論壇╱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1972希臘塞薩洛尼基電影節 最佳導演╱攝影

電影以一場暗殺揭開序幕。工人領袖站在煤炭堆上正準備演講,話未說完,就在歡呼聲中中彈身亡,群眾嘩然。主角索非亞諾司被視為暗殺者關押入獄。昏暗陰森的牢房,厚重的牆,將外界的一切隔絕,牆內的一切成謎。直到某天,與索非亞諾司關係匪淺的保守派議員前往探監,索非亞諾司伺機持槍挾持,並以議員作為人質與官方談判,政府為了營救議員,於是展開一系列行動。這場監獄綁架案進而釀成一次荒謬的國家危機,官方用盡各種手段,覆水難收,最終導致了致命的結局。

本片為安哲羅普洛斯「希臘近代史三部曲」之一,故事設定在1936 年,獨裁者梅塔薩克將軍在希臘展開威權統治的起始,也是導演出生的那一年。安哲羅普洛斯在土耳其的克里特島無意間發現了這座廢棄已久的監獄,於是便著手拍攝此故事。大量的長鏡頭與風格化 的三百六十度攝影機運動,呈現監獄空間對人造成的壓迫感受。黃土高牆禁錮著自由的靈魂,空氣瀰漫折磨人的氣息,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牢房的景況令人不寒而慄。拍攝當年希臘仍處在軍事獨裁時期,監獄成了國族命運的隱喻。影片一方面寫實地呈現社會現況在威權統治下的肅殺氛圍,片中人物的處境,無不發散著卡夫卡式的陰鬱;另一方面他以犯罪懸疑片元素,暗諷專制政府的疲弱和無能,是一部具有濃烈政治性的社會寫實電影。

狄奧安哲羅普洛斯 Theodoros Angelopoulos
狄奧安哲羅普洛斯 Theodoros Angelopoulos
狄奧安哲羅普洛斯,1935年生於雅典,希臘國寶級導演。擅長以詩性的長鏡頭,講述二十世紀希臘和巴爾幹地區在戰爭與獨裁政權之下,顛沛流離的生活與多舛的命運。1970至1990年代先後完成「希臘近代史三部曲」、「漂泊沈默三部曲」、「巴爾幹三部曲」,1998年以《永遠的一天》獲得坎城金棕櫚獎,2012年於拍攝「希臘三部曲」最終章《永恆歸來》期間車禍辭世,該片也成為其未竟之作。
延伸閱讀
數位修復 RESTORED
流浪藝人 The Travelling Players
導演:狄奧安哲羅普洛斯 Theodoros Angelopoulos
Greece│1975│DCP│Colo│231min
5/29㊐ 10:305/31㊁ 12:356/6㊀ 14:40

1975柏林影展 國際新電影論壇
1975坎城影展 費比西影評人獎
1975希臘塞薩洛尼基影展 最佳電影╱導演╱劇本╱攝影╱男、女主角╱觀眾票選獎

四海為家的流浪劇團粉墨登場,在希臘各地巡演經典劇目《牧羊女高爾芙》,恬適的田園牧歌在動亂的時代中重新搬演,這是一齣以殉情收場的愛情悲劇。劇團團長一家和劇團成員們,台前台後皆上演著世紀大戲 ― 有受難者、有背叛者、有革命者、有保皇黨,當然也有投機份子與理想主義者;有偷腥享樂,也有壓迫侵害,有家破人亡的逃難、亦有歌舞昇平時的歡快,劇團中的每一人都展現在亂世之中的生存意志,但也難逃時不我予的痛苦與無奈。不同的人生態度與選擇,表徵著希臘人在大時代下的不同樣貌。

電影從 1952 年開場,那是希臘大舉鎮壓共產黨和民主人士,展開獨裁統治的開端。而後時空來回串接,故事倒敘回憶起二次大戰德軍入侵,希臘國王與政府流亡海外,流浪劇團除了見證歷史,自身也證成自己的故事。在片中《牧羊女高爾芙》多次因為戰爭而被迫演出中斷,這些中斷串接起各個時代的動盪,隨著時代起起伏伏的劇團人生,充滿悲劇的色彩。

長達四小時的史詩鉅作是安哲羅普洛斯「希臘近代史三部曲」之二,延續《三六年的歲月》勾勒的時空背景,以希臘傳統的田園詩劇穿針引線,映照出戰爭對人類文明帶來的漂泊流浪,本片是時代的縮影,暗喻以希臘為根源的西方文化之失落與破壞。

狄奧安哲羅普洛斯 Theodoros Angelopoulos
狄奧安哲羅普洛斯 Theodoros Angelopoulos
狄奧安哲羅普洛斯,1935年生於雅典,希臘國寶級導演。擅長以詩性的長鏡頭,講述二十世紀希臘和巴爾幹地區在戰爭與獨裁政權之下,顛沛流離的生活與多舛的命運。1970至1990年代先後完成「希臘近代史三部曲」、「漂泊沈默三部曲」、「巴爾幹三部曲」,1998年以《永遠的一天》獲得坎城金棕櫚獎,2012年於拍攝「希臘三部曲」最終章《永恆歸來》期間車禍辭世,該片也成為其未竟之作。
延伸閱讀
數位修復 RESTORED
獵人 The Hunters
導演:狄奧安哲羅普洛斯 Theodoros Angelopoulos
Greece, France, West Germany│1977│DCP│Color│150min
5/28㊅ 10:306/2㊃ 16:056/9㊃ 15:35

1977坎城影展 主競賽

時序來到 1976 年,冰天雪地的寒冷冬夜裡,達官顯貴們正舉行著狩獵活動作消遣,一行人在白雪覆蓋的深山裡發現一具保存完好的屍體,是內戰時期的左翼游擊隊員,即使二十八年前革命陣線已潰敗告終,但那屍體仍鮮血斑斑,在雪白的地上怵目驚心。眾人將那 屍體抬回去,圍繞著逝去的歷史憶起那未曾遠離的過去。

「希臘近代史三部曲」最終章,故事由六位來自不同階級、不同立場的人物闡述,他們各自追憶人生經歷 ― 靠著攀附權貴而致富的旅館老闆、變節的前共產黨員、留美回國的企業家、曾擔任政府官員的出版商、官拜上校的專制政權爪牙、見風轉舵的自由派國會議員。這六人有小資產階級,也有掌控國家資源的權貴,在皇室、政黨、獨裁、民主、左翼、右翼之間,共同譜出一曲波瀾壯闊的國族史詩。

安哲羅普洛斯以精細的場面調度,如舞台劇般讓不同的故事輪番上演,長鏡頭於時空之中穿梭自如,以精練的影像語言,緩緩道出荒誕的現實。幾十年來,民主並未真正到來,懸掛紅旗的小艇來回穿梭湖面,面對擺在房中央躺臥的游擊隊屍體,人心惶惶,唯恐革命之士起死回生,歷史的幽靈如夢靨般,盤旋不去。

狄奧安哲羅普洛斯 Theodoros Angelopoulos
狄奧安哲羅普洛斯 Theodoros Angelopoulos
狄奧安哲羅普洛斯,1935年生於雅典,希臘國寶級導演。擅長以詩性的長鏡頭,講述二十世紀希臘和巴爾幹地區在戰爭與獨裁政權之下,顛沛流離的生活與多舛的命運。1970至1990年代先後完成「希臘近代史三部曲」、「漂泊沈默三部曲」、「巴爾幹三部曲」,1998年以《永遠的一天》獲得坎城金棕櫚獎,2012年於拍攝「希臘三部曲」最終章《永恆歸來》期間車禍辭世,該片也成為其未竟之作。
延伸閱讀
數位修復 RESTORED
塞瑟島之旅 Voyage to Cythera
導演:狄奧安哲羅普洛斯 Theodoros Angelopoulos
Greece, West Germany, Italy, UK│1984│DCP│Color│139min
5/29㊐ 17:056/2㊃ 13:206/8㊂ 21:00

1984坎城影展 最佳劇本╱費比西影評人獎

故事聚焦在一位因為政治因素而離鄉的老人史派洛,他是長期被流放蘇聯的革命人士,獨裁軍政府倒台後,他才得以在人生步入遲暮時,返回故里與妻子兒女團聚。然而,與親人闊別三十載,因為時空分隔造成的間隙與疏離,成了兩代之間無以填補的遺憾,逝去的 相處時光,兒子亞歷山德斯面對宛若陌生人的父親,即使親如血緣,仍有許多難以啟齒的過去。眾人對史派洛已逐漸淡忘,甚至忽視他的存在,打算將他的故居出售給財團。家鄉,成了最遙遠的他鄉彼岸。軍政府再次決定放逐史派洛到塞瑟島,原定的船班延誤, 卻將他送上了一艘蘇聯的船。漂泊的人生似乎尚未止歇,夾在歷史遺留間的無奈與孤獨,一直茫茫飄蕩在愛琴海的孤零浮岸。

此為安哲羅普洛斯「漂泊沈默三部曲」首章,仍延續其先前作品對歷史的反思與人性的關照,聚焦經歷戰爭與獨裁後的希臘社會中,小人物的心境與狀態。主角史派洛作 為戰後一代人的象徵,他們喪失家園與身份,即使回到家鄉也身無立錐之地,遭逢的痛苦只能以沈默來應對。導演以他擅長的鏡頭語言緩緩地將觀眾引入人物故事中,追憶與當下交織,虛實交錯,被放逐時的傷痛與回歸時的困難,個人情感與家國政治一併交疊出史派洛那帶有宿命般的悲劇性,宛若一場悼念儀式,滿溢對時代的哀悼與感慨。

狄奧安哲羅普洛斯 Theodoros Angelopoulos
狄奧安哲羅普洛斯 Theodoros Angelopoulos
狄奧安哲羅普洛斯,1935年生於雅典,希臘國寶級導演。擅長以詩性的長鏡頭,講述二十世紀希臘和巴爾幹地區在戰爭與獨裁政權之下,顛沛流離的生活與多舛的命運。1970至1990年代先後完成「希臘近代史三部曲」、「漂泊沈默三部曲」、「巴爾幹三部曲」,1998年以《永遠的一天》獲得坎城金棕櫚獎,2012年於拍攝「希臘三部曲」最終章《永恆歸來》期間車禍辭世,該片也成為其未竟之作。
延伸閱讀
數位修復 RESTORED
養蜂人 The Beekeeper
導演:狄奧安哲羅普洛斯 Theodoros Angelopoulos
Greece, France, Italy│1986│DCP│Color│124min
5/30㊀ 13:506/3㊄ 17:006/5㊐ 11:00

1986威尼斯影展

即將邁入老年的小學老師史派洛決定在女兒結婚那天辭去教職,毅然決然拋家棄子,展開駕駛貨車四處採蜂蜜的漂浪生活。一路向南,他開著滿是蜂巢的貨車,前往陌生的他方。史派洛的妻兒雖然不解他的行為,但也無力改變。他與一群養蜂人展開公路之旅,途中遇上失戀的少女要求同行,成長背景與性格迥異的老人與少女,竟也在途中成為亦父亦女、夾雜親情與情慾的忘年之交。

兩人因著不同的原因離家,同樣透過漂泊來逃避眼前的人生,然而兩條不同的線究無法永遠交集,在相遇之後,人仍必須迎向自己的道路。

安哲羅普洛斯「漂泊沈默三部曲」第二章,雖仍延續過往對歷史的反思與小人物的關照,但本片與先前作品略有不同的是,故事不再聚焦在大歷史對人物帶來的沈重影響,而試圖開啟另一種逃逸的路徑,以公路電影的方式,在探索中漂泊,在迎接新事物中追憶過去。開場的婚宴場景令人聯想到柯波拉的經典之作《教父》,安哲羅 普洛斯的內在風景在優美的樂音、動人的色彩中徐緩展開。《養蜂人》似乎稍稍擺脫前作憂鬱的色彩,但對於生命的悲劇本質依然未曾妥協,暖色調的影像色彩像是裹著糖衣的毒藥,引領著人物一步步走上眼前無可迴避的死亡。

狄奧安哲羅普洛斯 Theodoros Angelopoulos
狄奧安哲羅普洛斯 Theodoros Angelopoulos
狄奧安哲羅普洛斯,1935年生於雅典,希臘國寶級導演。擅長以詩性的長鏡頭,講述二十世紀希臘和巴爾幹地區在戰爭與獨裁政權之下,顛沛流離的生活與多舛的命運。1970至1990年代先後完成「希臘近代史三部曲」、「漂泊沈默三部曲」、「巴爾幹三部曲」,1998年以《永遠的一天》獲得坎城金棕櫚獎,2012年於拍攝「希臘三部曲」最終章《永恆歸來》期間車禍辭世,該片也成為其未竟之作。
延伸閱讀
數位修復 RESTORED
霧中風景 Landscape in the Mist
導演:狄奧安哲羅普洛斯 Theodoros Angelopoulos
Greece, France, Italy│1988│DCP│Color│124min
6/3㊄ 14:256/5㊐ 16:556/7㊁ 19:00

1988柏林影展
1988威尼斯影展 費比西影評人獎╱銀獅獎╱CICAE 歐洲藝術獎
1989歐洲電影獎 年度電影

男孩亞歷山大常常在夢中見到未曾謀面的父親,他總和姊姊維拉兩人一起到車站月台等待,想像著搭上火車到遠方尋找父親的情境。有一天,夢想成真,姊弟倆總算有機會搭上一直期盼的火車,但他們身上一毛錢都沒有,更別說是車票和護照,就連父親的名字都不知道,很快地兩人被趕下車,只能漫無方向地前行。在這趟旅途中,姊弟倆目睹了錐心刺骨的死亡、體驗情竇初開的甜蜜與酸澀,以及世間的醜惡與殘酷。從原本懷抱著希望與期待的歡快啟程,到後來對人性與成長的絕望與幻滅,沈重的歷史與現實的枷鎖,一個 又一個地朝著姊弟倆套上。

這是一場成人世界對童真的追捕,一趟走向童年幻夢的毀滅公路之旅。劇情反映導演安哲羅普洛斯自幼遭逢的經歷,因為戰亂,他的孩提時光也在尋找父親身影中度過,超齡地見證死亡的黑暗;這也是一趟生命之旅,一路上孩子們學會所有的事物 ― 愛與死,謊言與真實、美麗與毀壞。鏡頭捕捉到的霧白風景,簡單的房舍、工業 化的痕跡,沒有多餘的線條或色彩,荒蕪、寒冷的地景。

在希臘著名作曲家伊蓮妮卡蘭卓(Eleni Karaindrou)宏大、宿命感濃厚的樂音中,手風琴和大提琴悠悠的樂音,流洩出無盡的悲傷情緒。本片呈現戰後深陷歷史矛盾情結的社會情景,快速成長的工業化及資本主義侵蝕希臘國族引以為傲的文化與地貌,註定流浪的一代人,即便早已失去了精神上的原鄉,但在晦暗之中似仍帶著一絲灰濛微渺的希望。

狄奧安哲羅普洛斯 Theodoros Angelopoulos
狄奧安哲羅普洛斯 Theodoros Angelopoulos
狄奧安哲羅普洛斯,1935年生於雅典,希臘國寶級導演。擅長以詩性的長鏡頭,講述二十世紀希臘和巴爾幹地區在戰爭與獨裁政權之下,顛沛流離的生活與多舛的命運。1970至1990年代先後完成「希臘近代史三部曲」、「漂泊沈默三部曲」、「巴爾幹三部曲」,1998年以《永遠的一天》獲得坎城金棕櫚獎,2012年於拍攝「希臘三部曲」最終章《永恆歸來》期間車禍辭世,該片也成為其未竟之作。
延伸閱讀
數位修復 RESTORED
鸛鳥踟躕 The Suspended Step of the Stork
導演:狄奧安哲羅普洛斯 Theodoros Angelopoulos
France, Greece, Switzerland, Italy│1991│DCP│Color│142min
6/1㊂ 15:306/4㊅ 13:456/9㊃ 18:30

1991坎城影展
1991法羅島影展 金火車獎╱人道主義獎

電視台記者亞歷山大來到希臘與阿爾巴尼亞交界之處,他帶著攝影團隊採訪暫居在邊界的難民,他們來自鄰近國家,有阿爾及利亞、土耳其、庫德族等,他們漂泊顛沛,因著不同原因聚集此地。亞歷山大沿路拍攝記錄,預計將邊境的情景呈現給世人。走訪邊境難民營的過程中,卻意外發現一張似曾相識的面孔,神似多年前突然神秘失蹤的希臘議員,巨大的謎團縈繞著亞歷山大:為什麼議員會突然消失、為什麼他會出現在這破敗的難民營裡?決心找出答案的亞歷山大回到雅典尋求議員前妻協助,喚起她原已淡忘的過去。

本片為「巴爾幹三部曲」序章,安哲羅普洛斯以一段看似懸疑難解的尋人故事,藉由記者一角呈現邊境難民們有家歸不得、離鄉背井之人的悲傷際遇。片中飾演希臘議員的是義大利國寶級演員馬切洛馬斯楚安尼(Marcello Mastroianni),安哲羅普洛斯繼 1986 年《養 蜂人》之後二度與他合作,馬切洛在片中一人飾兩角,營造出角色情節虛實難辨如迷霧般的氛圍;法國知名女星珍妮夢露 (Jeanne Moreau)亦友情客串演出。人群因著歷史、政治因素而被迫分離、阻絕,隔岸相視的人們,讓無形的邊界成為真實劃分你我的有形隔閡。近乎一場戲一鏡頭的長鏡頭,動人心弦的配樂,徐緩勾勒出巴爾幹區域複雜且沈重的現實。

經歷戰爭與出身邊界之人注定漂泊的宿命,強烈地盤旋在安哲羅普洛斯的作品中,身在歷史中的個人是否可能逃離這無止盡的探尋,生命該如何從中找到延續下去的動力?

狄奧安哲羅普洛斯 Theodoros Angelopoulos
狄奧安哲羅普洛斯 Theodoros Angelopoulos
狄奧安哲羅普洛斯,1935年生於雅典,希臘國寶級導演。擅長以詩性的長鏡頭,講述二十世紀希臘和巴爾幹地區在戰爭與獨裁政權之下,顛沛流離的生活與多舛的命運。1970至1990年代先後完成「希臘近代史三部曲」、「漂泊沈默三部曲」、「巴爾幹三部曲」,1998年以《永遠的一天》獲得坎城金棕櫚獎,2012年於拍攝「希臘三部曲」最終章《永恆歸來》期間車禍辭世,該片也成為其未竟之作。
延伸閱讀
數位修復 RESTORED
尤里西斯生命之旅 Ulysses' Gaze
導演:狄奧安哲羅普洛斯 Theodoros Angelopoulos
Greece, France, Italy, Germany, UK, Romania, Federal Republic of Yugoslavia, Albania, Bosnia & Herzegovina│1995│DCP│Color│176min
6/3㊄ 11:006/5㊐ 13:306/8㊂ 13:00

1995坎城影展 評審團大獎

故事從巴爾幹半島上第一個眼神與鏡頭間的凝視交會中展開。自我放逐多年的導演A回到故鄉希臘,尋找傳說中佚失的三卷底片,這三卷底片據說是巴爾幹半島最早的電影膠卷,受希臘電影資料館委託的導演A沿著雅典、布加勒斯特、索非亞、貝爾格勒、塞拉耶佛,一路朝著戰火紛飛、歷史矛盾叢生的巴爾幹半島尋索神秘底片的下落,揣懷著對前方的未知與不安,他在旅程中先後與四名女性相遇,彼此共享一段生命經歷後又各自上路。這是一趟關於尋根的漫長旅程,一名導演尋找著已消失導演的故事。

本片是為電影誕生百年特別拍攝之作品,安哲羅普洛斯援引經典希臘史詩《奧德賽》,再現了屬於當代希臘的歸鄉之旅。導演A是荷馬史詩《奧德賽》中的尤里西斯,也是安哲羅普洛斯,他們是現代的尤里西斯,流浪與漂泊是跨越世代的國族宿命。片中四位女性角色呼應著《奧德賽》裡的四位女性:卡莉普索(Calypso)、娜烏西卡(Naussicaa)、瑟喜(Circe),與佩勒洛普(Penelope),在電影中由羅馬尼亞演員瑪雅(Maia Morgenstern)一人分飾四角。

所有人物都深陷歷史與記憶之中,安哲羅普洛斯以其擅長的回憶與現實交錯,在一個個長鏡頭間,引領觀眾跟著人物的移動前行,無論是徐緩的步行、駛向邊境的車子,抑或是緩緩航行的駁船,鏡頭伴隨人物展開一趟詩性的巡禮,靜謐無聲但卻飽含力量,在希臘著名配樂家伊蓮妮卡蘭卓(Eleni Karaindrou) 宏大、宿命感濃厚的樂音中,A的旅程串接起巴爾幹半島的悲劇歷史與漂泊之人那恆亙無盡的鄉愁。

狄奧安哲羅普洛斯 Theodoros Angelopoulos
狄奧安哲羅普洛斯 Theodoros Angelopoulos
狄奧安哲羅普洛斯,1935年生於雅典,希臘國寶級導演。擅長以詩性的長鏡頭,講述二十世紀希臘和巴爾幹地區在戰爭與獨裁政權之下,顛沛流離的生活與多舛的命運。1970至1990年代先後完成「希臘近代史三部曲」、「漂泊沈默三部曲」、「巴爾幹三部曲」,1998年以《永遠的一天》獲得坎城金棕櫚獎,2012年於拍攝「希臘三部曲」最終章《永恆歸來》期間車禍辭世,該片也成為其未竟之作。
延伸閱讀
數位修復 RESTORED
永遠的一天 Eternity and a Day
導演:狄奧安哲羅普洛斯 Theodoros Angelopoulos
Germany│1998│DCP│Colo│133min
6/2㊃ 19:006/4㊅ 16:356/7㊁ 14:05

1998坎城影展金棕櫚獎
1988希臘塞薩洛尼基影展
最佳電影╱導演╱劇本╱配樂╱女配角╱服裝設計╱場景

罹患絕症的老詩人亞歷山大在準備面對死亡的當頭,無意間發現已逝妻子安娜寫給他的書信,他的思緒倒轉來到數年前女兒滿月那一天,時空彷彿在閱讀妻子字句的時刻靜止。塵封多年的回憶一一浮現,從後花園、房間的窗櫺,緩緩來到海畔晨曦。年輕時曾經漂泊流浪的亞歷山大在年老病痛之前,重新回望人生,和母親、和妻子、和女兒相處的記憶片段,一一交織上演。與妻子安娜在海邊一起度過的時光,成為人生反覆探尋、追索的永遠的一天。

本片為安哲羅普洛斯獲得坎城金棕櫚之作,過往創作中的元素更加駕輕就熟,記憶與當下現實的交織、一場戲一鏡頭的長鏡頭、人物對生命意義的尋索與漂泊,詩性的影像語言在希臘名配樂家伊蓮妮卡蘭卓(Eleni Karaindrou)的樂音下,逝去的時光緩緩流淌而出。行將就木的老朽,前途未卜的難民孩童,看似平行時空的兩人在生命中的某一天交錯,共譜記憶。滿足了遺憾的人生,那些來不及珍視的情感、未能彌補的缺憾,當死亡成為比邊界更強而有力、無以跨越的阻絕時,追憶與電影成為渴求已逝去時光者的棲居之地,愛是唯一能穿越時空、穿透生死的力量。

安哲羅普洛斯以詩性的語言,透過角色老詩人之心靈,傳達出他對生命的體悟與洞見,悲傷中仍帶有希望,苦澀裡仍帶有絲絲甜蜜。在湛藍的愛琴海前,生命之舞尚未停歇。

狄奧安哲羅普洛斯 Theodoros Angelopoulos
狄奧安哲羅普洛斯 Theodoros Angelopoulos
狄奧安哲羅普洛斯,1935年生於雅典,希臘國寶級導演。擅長以詩性的長鏡頭,講述二十世紀希臘和巴爾幹地區在戰爭與獨裁政權之下,顛沛流離的生活與多舛的命運。1970至1990年代先後完成「希臘近代史三部曲」、「漂泊沈默三部曲」、「巴爾幹三部曲」,1998年以《永遠的一天》獲得坎城金棕櫚獎,2012年於拍攝「希臘三部曲」最終章《永恆歸來》期間車禍辭世,該片也成為其未竟之作。
延伸閱讀
數位修復 RESTORED
希臘二部曲:時光灰燼 The Dust of Time
導演:狄奧安哲羅普洛斯 Theodoros Angelopoulos
Greece, Italy, Germany, Russia, France│2008│DCP│Color, B&W│125min
5/28㊅ 13:305/31㊁ 16:556/8㊂ 16:25

安哲羅普洛斯生前最後一部史詩鉅作,故事背景橫跨半世紀,導演A要拍一部關於母親艾蓮妮的電影,那是一段橫跨數十載,顛沛漂流的人生旅程。從 1953 年史達林逝世,經歷 1974 年越戰、1989 年柏林圍牆倒塌,母親從美國逃到蘇聯,卻因政治因素被流放西伯 利亞,在命運的安排下,懷有身孕的她與眾多移民一同穿越邊境進入歐洲大陸,又輾轉來到義大利,在義大利的難民營經歷漫長的等待,艾蓮妮終於等到和情人與兒子團圓的機會,但命運之神並未就此善待他們,時光冉冉一晃數十年,時空背景來到了千禧年後的美 國與羅馬。在羅馬片廠拍攝電影的導演A,生活陷入一團混亂,失敗的婚姻生活、不見蹤影的女兒小艾蓮妮,人生境遇像是永無止盡的輪迴,既是現實遭遇,又是緬懷追憶。

電影以兩條故事線同時進行,正敘與倒敘交錯衍生,情節在不同時空交織跳接,接續著前作「希臘三部曲」序章《悲傷草原》,此為「希臘三部曲」第二部。安哲羅普洛斯再次以爐火純青的影像敘事,將過去與未來的人物命運相繫,在尋找母親過往的過程中揭開時代的創傷,從時間的維度裡體現記憶之殤。鐵路、火車、荒原、積雪,成群遷徙流浪的人們,迷霧中無盡的奔跑,暗喻著人世間的顛沛流離,一種沈重而必須與之同行的宿命。由好萊塢男星威廉達佛(Willem Dafoe)飾演片中的導演A,電影詩意、徐緩地傾訴著時代的悲歌,茫茫霧氣 彌合兩個時代與邊界,撫平那些早已受傷的靈魂。本片為安哲羅普洛斯生平最後一部完成的作品,他於 2012 年因車禍離世, 原本預計拍攝的第三部曲《永恆歸來》成為影史上未竟的遺憾。

狄奧安哲羅普洛斯 Theodoros Angelopoulos
狄奧安哲羅普洛斯 Theodoros Angelopoulos
狄奧安哲羅普洛斯,1935年生於雅典,希臘國寶級導演。擅長以詩性的長鏡頭,講述二十世紀希臘和巴爾幹地區在戰爭與獨裁政權之下,顛沛流離的生活與多舛的命運。1970至1990年代先後完成「希臘近代史三部曲」、「漂泊沈默三部曲」、「巴爾幹三部曲」,1998年以《永遠的一天》獲得坎城金棕櫚獎,2012年於拍攝「希臘三部曲」最終章《永恆歸來》期間車禍辭世,該片也成為其未竟之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