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資訊

開幕片 OPENING FILM

不存在的騎士
The Nonexistent Knight 皮諾扎克 Pino Zac
1969│Italy│DCP│Color│97min│普

不存在的騎士 The Nonexistent Knight
5/24(五)19:00光點台北
5/27(一)13:25光點台北
6/2(日)11:00光點台北
本片是1969年由義大利導演皮諾扎克執導、義大利光明學院製作的混合技術電影,結合真人演員和動畫角色,搭配水彩、剪紙等材質的定格動畫進行拍攝。電影改編自文學巨擘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於1959年出版的熱門三部曲小說《我們的祖先》的最後一部—《不存在的騎士》。這部寓言之作也是義大利二十世紀重要文學的基石之一。

故事背景設定在查理曼大帝時代,主人翁是一位名為Agilulf的白盔甲騎士,他是當時最優秀的騎士之一,身分高貴且盡忠職守。然而,他實際上是一副古怪的空殼盔甲,只憑他渴望存在的強烈意志,維持自身難解的「生存」。透過這位「不存在」的騎士Agilulf,及其夥伴Rambaldo和他心愛的女人的冒險歷程,推動了角色的身分反思,也探索了關於人類美德與社會現實等議題。

皮諾扎克導演透過影像賦予這部魔幻文學作品一種諷刺的風格,以怪誕幽默的情節,影射義大利從經濟繁榮到衰退的歷程。跟隨這部別開生面的中世紀冒險喜劇,觀眾將啟程展開一場深刻的當代哲思之旅。
皮諾扎克 Pino Zac
皮諾扎克 Pino Zac
漫畫家、動畫師,也是多本雜誌的創辦人。他在20歲時創刊《Gatto Filippo》,這是義大利第一部自成一格的漫畫系列。最終於1977年創辦了傳奇週刊《惡》(Il Male)。其長片代表作包括《不存在的騎士》(1969)及《Gatto Filippo - Licenza di incidere》(1966)。
延伸閱讀
  • 不存在的騎士

特別放映 SPECIAL SCREENING

柏格曼的幽靈
Godsterminal 喬治提勒 Georg Tiller
2024│Austria, Sweden│DCP│Color│90min│普

柏格曼的幽靈 Godsterminal
5/27(一)17:35光點台北
5/31(五)19:00光點台北
6/2(日)13:05光點台北
2024 鹿特丹國際影展
導演喬治提勒的資深合作夥伴、曾演出《Persona Beach》和《Overnight Flies》主角的蘇丹老演員愛德華威基(Edward Weki)罹患了帕金森氏症。他正迫切地爭取時間,就如柏格曼《第七封印》裡的中世紀騎士,在被黑死病吞噬以前,生命中仍有一些事亟待處理。

在這一部穿插著柏格曼老電影,加入延伸、變形、致敬老橋段的「新電影」中,喬治提勒的御用演員們再度聚集,一同在新電影《柏格曼的幽靈》中露面,重新演繹柏格曼電影中的經典片段。令人詫異的是,提勒版的《第七封印》將死神的性別改成女性,而女死神與愛德華的對弈則從原作的西洋棋變成「阿班加」(abanga,源自於東非與中非的遊戲)。《假面》(1966)原作中的護士Alma(比比安德森)在提勒電影中成了略顯疲態的中年婦人。女死神與護士伴隨在愛德華身邊,幫助這位老人回憶在法羅島上遺失的生活記憶。而這一連串「回訪」與「再現」究竟是奇異的後設情節,抑或是平行時空之間的對話。

透過片中寧靜的敘事,以及不時插入的詭秘轉折,主角最終仍必須直面自身的困境。一個長達十多年的曲折故事終於找到唯一可能的結局。本片可說是「喬治提勒電影」中最難以定義的作品。
喬治提勒 Georg Tiller
喬治提勒 Georg Tiller
奧地利導演、自由電影製片人和藝術家。在維也納電影學院求學時期,曾師從導演麥可漢內克。他的作品曾於龐畢度中心和聖保羅雙年展展出。其電影常於國際影展放映、獲獎,包括柏林影展、鹿特丹國際影展和維也納國際電影節等。
延伸閱讀
  • 婚姻場景

閱讀電影的靈光:馬奎斯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馬奎斯如何成為馬奎斯
GABO : The Creation of Gabriel Garcia Marquez 賈斯汀韋伯斯特 Justin Webster
2015|Spain, UK, Colombia, France, USA|DCP|Color|90min|普

馬奎斯如何成為馬奎斯 GABO : The Creation of Gabriel Garcia Marquez
5/27(一)15:30光點台北
5/31(五)21:00光點台北
6/4(二)17:10光點華山
2016 芝加哥拉丁美洲影展 最佳紀錄長片
2015 卡塔赫納電影節
2014年4月17日,一顆文壇之星於墨西哥城殞落。他是馬奎斯,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拉丁美洲魔幻寫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也或許是繼塞萬提斯之後,最膾炙人口的西班牙語作家。究竟一位成長於加勒比海沿岸村莊的小男孩,如何踏上寫作之路,創作出撼動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的作品。

攝影機追隨馬奎斯的足跡,造訪他曾經停駐的城市,從生活中找尋他文學創作的啟發與靈感。在他的筆下,出生地阿拉卡塔卡化為《百年孤寂》裡的河畔村莊馬康多,承載波恩地亞家族的興盛衰微,也隱喻拉丁美洲命途多舛的歷史。他在波哥大的求學階段顛沛流離,加上氣候寒冷多雨,人生地不熟,促使他未來的創作母題總離不開孤寂與鄉愁。到卡塔赫納求職時,他在《觀察家報》擔任記者,造就他敏銳的政治觀察力。他更於派駐巴黎期間,完成了第一部小說《枯枝敗葉》。隨後,他與古巴革命強人卡斯楚結為至交,並在成名後,試圖促成美國結束對古巴的經濟制裁。電影以倒敘手法,讓觀眾重新認識這位在加勒比海沿岸長大的小男孩,如何以書寫為志業,成為家喻戶曉的作家。

導演韋伯斯特除了訪談熟識馬奎斯的家人、作家、學者及政治人物,試圖以第三人稱觀點重新認識這位文壇巨擘貼近人心的一面,亦取用馬奎斯當年受訪的檔案影像,用第一人稱觀點表達他因對人間有愛,選擇一生筆耕不輟,如同他獲頒諾貝爾文學獎在演說中所說的:「我們說故事的人,相信所有事物,感到有權相信,去創造不同的烏托邦仍為時未晚。一個嶄新堅毅的生活烏托邦。在那兒,沒有人決定其他人如何死亡;在那兒,愛是真實的,幸福是可能的;在那兒,受百年孤寂所苦的民族最終且永遠有第二次機會。」
賈斯汀韋伯斯特 Justin Webster
賈斯汀韋伯斯特 Justin Webster
英國導演及製片,現居巴塞隆納。畢業於劍橋大學古典文學系,曾於英國《獨立報》擔任記者。移居西班牙後,除了從事紀實書寫,他也開始投入紀錄片拍攝,並合夥成立紀錄片製作公司JWP Productions。2004年,他以首部紀錄長片《FC Barcelona Confidential》獲得德國廣播電視獎Prix Europa殊榮。2018年,以電視紀錄劇集《Six Dreams》榮獲艾美獎肯定。他擅長透過角色驅動敘事,作品多以觀察式紀錄片為主。
延伸閱讀
  • 八月見

閱讀電影的靈光:馬奎斯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數位修復 RESTORED

再見箱舟
Farewell to the Ark 寺山修司 TERAYAMA Shuji
1984│Japan│DCP|Color|127min|輔15

再見箱舟 Farewell to the Ark 數位修復
RESTORED
5/25(六)11:00光點台北
5/29(三)16:40光點台北
大作在幼年時,破壞了村裡所有的時鐘,村子因而失去了「時間」,但村中的路上,莫名出現一個通往陰間的洞。大作的堂弟舍吉與堂妹惠子共結連理,惠子的父親擔心近親通婚會生下如狗一般的孩子,而讓惠子穿上貞操帶,導致舍吉無法與惠子行房,並遭到村民的訕笑。

一天,舍吉在鬥雞比賽中失手殺了大作,只好帶著惠子展開逃亡。然而,一覺醒來,卻發現自己仍身處家中。從那時起,大作的魂魄就不斷在舍吉身邊出現,舍吉也漸漸忘記身邊的一切,必須在所有物品上都寫上名字。

舍吉向賣廢鐵的人士買了一個時鐘,企圖掌握時間,卻遭到村民毒打身亡;與此同時,惠子的貞操帶也隨之脫落。路上的洞越變越大,一個男孩掉進洞裡,成了好色的男人,並讓惠子享受了魚水之歡。眼看村裡的一切都已變調,村民們決定離開村莊,搬往大城市,唯獨惠子卻想重新將貞操帶穿上……。

由寺山修司創立的劇團「天井桟敷」,曾將馬奎斯的小說《百年孤寂》改編成舞台劇,其後寺山又以小說的概念為本,撰寫成電影劇本,此片亦是寺山的電影遺作。劇本原本有四小時之長,但寺山因病痛,體力無法負荷,而大幅刪減長度,最後變為兩個半小時的版本。在拍攝現場時,寺山也因疾病不能久站,多數躺在折疊床上進行執導。初剪完成後,更曾因體力不支,看片看到睡著,讓他憤而表示:「連我都看到睡著,真是無聊到必須重剪!」於是,大刀闊斧重新剪接,在病痛折磨下,完成了屬於寺山修司的最後魔幻作品。
寺山修司 TERAYAMA Shuji
寺山修司 TERAYAMA Shuji(1935-1983)
出生於日本青森縣,多才多藝,跨足電影導演、劇作家、詩歌創作、評論、演員等領域。1967年成立演劇實驗室「天井桟敷」,顛覆日本劇場。創作主題以性、暴力、對階級與傳統社會的反抗為核心,電影與戲劇互為表裡,建構出奇詭魔幻的世界,風格大膽具實驗精神,為日本1960年代前衛藝術運動中,極具影響力的中堅分子,被譽為日本前衛藝術旗手。其重要的電影作品包含《拋掉書本到街上去》、《田園死神》、《再見箱舟》。
延伸閱讀
  • 百年孤寂

閱讀電影的靈光:馬奎斯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馬奎斯之愛與群魔
Of Love and Other Demons 希兒達希達果 Hilda Hidalgo
2009│Costa Rica, Colombia│DCP│Color│95min│普

馬奎斯之愛與群魔 Of Love and Other Demons
5/24(五)15:10光點台北
5/28(二)19:25光點台北
6/3(一)15:05光點台北
來自哥斯大黎加的女性創作者希兒達希達果(Hilda Hidalgo),身兼編劇及導演,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奎斯1994年的同名小說改編成她的電影首作。《馬奎斯之愛與群魔》可說是迄今馬奎斯作品中最傳神的改編之作,然而它並不是最忠實於原作的電影,導演刪除了小說中的大部分細節,以一種印象式的再現法來描繪劇情人事物。

本片以十六世紀殖民時期的哥倫比亞為背景,彼時的宗教裁判所和奴隸制度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荳蔻年華的少女Sierva,出身貴族,由非裔保姆照顧長大。某日,她意外在市場被瘋狗咬傷,人們認為她患上了狂犬病,也懷疑她被惡魔附身。不幸的Sierva被送往一座修道院囚禁,36歲的神父Cayetano被指派為她驅魔。然而,這位充滿人道關懷的神父與傳統僵化的教會產生了矛盾,他開始懷疑這個女孩實際上沒有什麼問題,並且漸漸為美麗的Sierva著迷。

全片並未明確交代女主角的病情、惡魔附身,或是受到囚禁而產生的種種外在反應。同時,電影以夢幻的氛圍和高度對比的色調構築了一個青春女囚犯和一個中年神父之間浪漫而溫柔的情愫。導演透過微妙的手法,詩意地展現馬奎斯的魔幻寫實主義。在故事中,無論是科學、宗教、幻想或是迷信的現象,皆能夠化為合理的存在。
希兒達希達果 Hilda Hidalgo
希兒達希達果 Hilda Hidalgo
出生於哥斯大黎加的導演、編劇。首部電影《馬奎斯之愛與群魔》是一部哥斯大黎加與哥倫比亞的跨國合製作品,該片使她一舉成名,爾後推出第二部劇情長片《Violeta al fin》(2017)。目前她在Producciones La Tiorba公司擔任編劇、導演和獨立製片人,並開發其第三部長片《Niñas》。
延伸閱讀
  • 關於愛與其他的惡魔

焦點影人:布紐爾

再見哥雅:卡葉爾與布紐爾的最後巡禮
Goya, Carrière & the Ghost of Buñuel 荷西路易羅佩茲里內 José Luis López-Linares
2022│France, Spain, Portugal│DCP│Color│90min│普

再見哥雅:卡葉爾與布紐爾的最後巡禮 Goya, Carrière & the Ghost of Buñuel
5/24(五)21:00光點台北
2022 坎城影展金眼睛獎競賽片
2023 ARCA藝術電影獎最佳影片大獎
本片於疫情大流行前在西班牙拍攝,講述才華橫溢的作家尚克勞德卡葉爾(Jean-Claude Carrière),和他曾合作無間的天才導演路易斯布紐爾,之於一代畫家哥雅(Francisco de Goya,1746-1828)生平、思想及畫作的最後巡禮。劇情縈繞著死亡、鬼魂與神祕感,連結著卡葉爾、布紐爾與哥雅。哥雅和布紐爾同為亞拉岡人,卡葉爾成長的家又跟哥雅出生的房子一模一樣,布紐爾更養了一隻和哥雅畫作中一模一樣的狗……。當卡葉爾於2021年2月離去,《再見哥雅:卡葉爾與布紐爾的最後巡禮》既是他的最後旅程,更是他對哥雅、布紐爾的雙重致敬。

在人生的最後一場旅程中,曾榮獲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知名編劇尚克勞德卡葉爾回到西班牙,和我們講述了他終其一生最愛慕的一代畫家-哥雅。卡葉爾曾受哥雅啟發,並與奧斯卡最佳導演米洛斯福曼創作出由娜塔莉波曼主演的電影《哥雅畫作下的女孩》。

但在旅途中,卡葉爾的私密回憶卻逐漸湧現,除了傳奇名導路易斯布紐爾與超現實主義的樣貌不時縈繞心頭,更有哥雅畫作中充滿希望的現代感:他的畫作中不僅擁有這種感受,並展現了戰爭、移民、殘疾(哥雅本身為聽障者)等主題,更有對「渺小人們」(little people)的憐惜,以及這個瘋狂世界的烙印。

如同作家馬勒侯所描述,哥雅「既是最後一位古典畫家,也是第一位現代畫家」。這趟旅行的終點來到了哥雅的居所,卡葉爾也悠遊徜徉在他無數的畫作裡。導演荷西路易羅佩茲里內與這位創作無數經典的奧斯卡編劇卡葉爾,邀請我們一同進入人類天才的旅程。
荷西路易羅佩茲里內 José Luis López-Linares
荷西路易羅佩茲里內 José Luis López-Linares
紀錄片導演和製片。曾為西班牙導演卡洛斯索拉、佛南多楚巴、瑞士導演艾倫坦納的攝影師。自1994年起,他製作並執導超過40部紀錄片,榮獲巴塞隆納昂達獎、西班牙哥雅獎最佳紀錄片等。2005年,他以卡洛斯索拉的電影《嚮舞》,勇奪哥雅獎最佳攝影。2016年,受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館之邀,拍攝荷蘭畫家波希的紀錄片《波希失樂園》,在國際影壇收穫不少佳績。更曾以《西班牙:第一全球化》(España, la primeraglobalización)創下西班牙當年度紀錄片票房冠軍。
延伸閱讀
  • 西班牙,再發現

焦點影人:布紐爾

布紐爾:超現實電影人
Buñuel: A Surrealist Filmmaker 哈維爾埃斯帕達 Javier Espada
2021│Spain│DCP│Color│83min│護

布紐爾:超現實電影人 Buñuel: A Surrealist Filmmaker
5/24(五)17:15光點台北
5/29(三)21:20光點台北
5/31(五)17:05光點台北
本片從超現實主義電影大師布紐爾早期的兩部代表作談起,《安達魯之犬》那割開眼球的鏡頭,《黃金年代》呈現的法國社會的真實樣態,深植歷代影迷心裡。電影以相對按照時序的生動敘事,深入淺出地透過豐富的攝影與檔案資料,帶領觀眾探入布紐爾的家庭、創作思考,呈現他的電影創作和文學與繪畫的關聯性。電影更帶領觀眾走訪布紐爾在墨西哥的故居、與他的合作者和親友交談,並回訪他電影中的拍攝場景。這部紀錄片帶領觀眾深入了解布紐爾作為電影創作者的歷程和演變,為人們提供一個前所未有的窗口,得以一窺這位不可替代的鬼才的心靈世界,布紐爾的影響力不僅僅在於影史上的意義,更涉及其他藝術領域。

導演哈維爾埃斯帕達與布紐爾一樣出生在卡蘭達,巧合的是,兩人的故居只有相隔幾條街的距離,但分處不同時代的兩人,卻從未共處在同一時空下。然而,布紐爾的電影卻無所不在,深深地吸引並影響著埃斯帕達;他作為一位電影愛好者、一位電影研究者,亦是一位電影創作者,這部紀錄片,正是他費時多年的心血結晶,一部分的素材基礎來自他主持的超現實主義研討會,另一部分則來自他從各地的電影資料館、圖書館館藏等,蒐集出來的重要影像檔案、文件,為他的布紐爾電影研究,奠定了相當紮實的文獻基礎;透過這些珍貴的文化資產,後世得以進一步認識這位活躍於20世紀的超現實主義電影宗師的創作過程,一探他是如何思考電影、如何透過電影來反映身處的時代。
哈維爾埃斯帕達 Javier Espada
哈維爾埃斯帕達 Javier Espada
出生於卡蘭達,電影導演、電影研究者、策展人,從2000年至2016年止,他任布紐爾中心(Centro Buñuel de Calanda)的總監,並為機構規劃布紐爾常設展。他是卡蘭達影展的創辦人,他視此影展為一種向布紐爾的電影創作致敬的方式,他在該影展擔任總監長達十年。此外,他也投入關注生態環境的Ecozine Festival of Zaragoza,並為多個國際機構策劃展覽。
延伸閱讀
  • 超現實主義宣言

焦點影人:布紐爾

安達魯之犬
An Andalusian Dog 路易斯布紐爾 Luis Buñuel
1929│France│DCP│B&W│24min│輔15

安達魯之犬 An Andalusian Dog 數位修復
RESTORED
5/29(三)14:40光點台北
6/3(一)19:00光點台北
6/5(三)17:10光點華山
本片是超現實主義電影之父布紐爾的首部作品,一部從夢境出發的電影。他與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合作編劇,並由布紐爾自編自導自演,飾演片中一位憂鬱的青年,他坐在月光下抽著菸、磨著剃刀,一位年輕女孩出現,他拿著剃刀撫弄年輕女孩的臉,用剃刀割開了她的眼球,同時烏雲滑過了滿月。電影由這場劃破眼球的經典橋段揭開序幕,為二十世紀初期電影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佈滿螞蟻的手、女人把玩的斷手、具有生殖隱喻的槍、乳房、南瓜、修道士、鋼琴、衣衫襤褸的男女紛紛出現在畫面中,角色身份與行動的流動性,一幕幕經由非理性、反邏輯、非線性的蒙太奇,使得電影內涵產生了巨大的延伸,具現人的夢境和潛意識,再再挑戰觀眾的審美習慣和藝術慣性,影像內容充滿隱喻與詮釋空間。

布紐爾和達利結識於求學階段,某晚布紐爾做了個夢,夢中一片雲朵滑過月亮,讓布紐爾產生了剃刀劃開眼球的聯想。醒來後,他把夢告訴達利,達利也告訴他,昨晚他夢到了一隻爬滿螞蟻的手。於是,二人決定共寫劇本,將這兩個夢拍成一部電影。由布紐爾母親資助,他們在巴黎花了兩週的時間完成這部具有開創性與實驗意義的超現實主義經典。根據達利的回憶,這部片的目的在於擾亂觀者的心理焦慮。

布紐爾:「我們創作時只遵循一個簡單的原則—不沉迷於需要純粹理性、心理或文化解釋的事情。打開通往非理性的道路。無論其含義如何,只接受讓我們印象深刻的內容。」
路易斯布紐爾 Luis Buñuel
路易斯布紐爾 Luis Buñuel
超現實主義電影大師,出生於西班牙卡蘭達一個富裕的資產階級和信仰虔誠的天主教家庭,1920年代赴法國學習電影,並曾擔任尚艾普斯坦的助理。由於其離經叛道的創作,難容於保守的社會,因而漂泊於西班牙、墨西哥、法國、美國等地,畢生創作約三十多部電影,擅長以非邏輯理性敘事的超現實主義手法,嘲諷宗教的偽善與上層階級的表裡不一,直探情慾壓抑與解放,揭露社會生活的真實樣貌。獨樹一幟的電影語言,國際間獲獎無數,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電影導演之一。
延伸閱讀
  • 馬格利特‧虛假的鏡子

焦點影人:布紐爾

黃金年代
The Golden Age 路易斯布紐爾 Luis Buñuel
France│1930│DCP│B&W│64min│輔12

黃金年代 The Golden Age 數位修復
RESTORED
5/29(三)14:40光點台北
6/3(一)19:00光點台北
6/5(三)17:10光點華山
影片由蠍子揭開序幕,一幕幕如破碎的記憶片段,打破時空因果與真實虛幻的界線—男女在泥巴上做愛、天主教徒被扔出窗外,在象徵資本主義社會的宴會上,行屍走肉般的人們對被火燒死的女僕、被父親射殺的小孩、宴席中駛過的巨大馬車,都視而不見;熱戀情侶愛到眼睛擠出,親吻雕像腳趾的戀物行為,到片尾以耶穌形象向薩德侯爵的《索多瑪120天》致敬。布紐爾解放主流社會的倫理束縛、心底深處的慾望,他將反性壓抑、反宗教、反資產階級的思維傾注於超現實的影像之中。

《黃金年代》是布紐爾繼《安達魯之犬》後,又一部創意十足、邪惡滿點、令人深感不安的經典。他再度與達利合作,但也是最後一次,兩人因為意見分歧而反目,劇本雖為共同創作,但電影拍攝時兩人已經決裂。然而,部分場景後來成為達利的畫題,詭異景象亦奠定超現實電影的基石。本片作為布紐爾的首部長片,卻因為講述現代生活的瘋狂、資產階級社會道德的虛偽,並大力批判天主教會,導致法國社會輿論大為不滿,電影上映不久就被查禁,再次重映已是50年後的1981年。《黃金年代》掀起的風波,讓布紐爾臭名昭彰,無人願意出資讓他繼續拍片,無法容身法國的他回到西班牙,後來又到美國、墨西哥等地,足跡和創作軌跡皆不斷。

布紐爾:「這是一部充滿超現實主義狂熱的浪漫電影,性本能和死亡構成電影的主旨。《黃金年代》是我創作生涯中唯一一部處在雀躍和熱情、沈迷在推翻事物的漩渦中,刻意製造輿論的狀態下構思和創作的電影。我致力於推翻主流社會的『秩序』並嘲笑他們相信的『永恆』。 這個時代需要這樣的精神。」
路易斯布紐爾 Luis Buñuel
路易斯布紐爾 Luis Buñuel
超現實主義電影大師,出生於西班牙卡蘭達一個富裕的資產階級和信仰虔誠的天主教家庭,1920年代赴法國學習電影,並曾擔任尚艾普斯坦的助理。由於其離經叛道的創作,難容於保守的社會,因而漂泊於西班牙、墨西哥、法國、美國等地,畢生創作約三十多部電影,擅長以非邏輯理性敘事的超現實主義手法,嘲諷宗教的偽善與上層階級的表裡不一,直探情慾壓抑與解放,揭露社會生活的真實樣貌。獨樹一幟的電影語言,國際間獲獎無數,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電影導演之一。
延伸閱讀
  • 超現實藝術家的謎夢人生

焦點影人:布紐爾

被遺忘的人
The Young and the Damned 路易斯布紐爾 Luis Buñuel
1950│Mexico│DCP│B&W│85min│護

被遺忘的人 The Young and the Damned 數位修復
RESTORED
5/25(六)18:10光點台北
5/30(四)15:10光點台北
6/3(一)17:10光點台北
1951 坎城影展最佳導演
「大城市如紐約、巴黎、倫敦等富麗堂皇的建築物後面,藏著許多卑微的房子,那裡住著營養不良、髒兮兮的孩童,這裡是未來犯罪的溫床。人們試著要改善,但是成效微小,在可見的將來,只有伸張兒童權益才是正途。墨西哥市,這偉大的城市,自然也不能例外。」電影以此旁白揭開序幕,鏡頭遠眺紐約史泰登島,接著攀附巴黎鐵塔,來到泰晤士河邊向倫敦的大笨鐘,俯瞰墨西哥的憲法廣場。

Jaibo剛從監獄釋放出來,馬上控制了街頭的少年黑幫,年紀稍小的Pedro崇拜Jaibo,但他眼中仍然殘留着一絲善良。一群童黨結夥,欺侮老弱傷殘,偷竊搶劫無惡不作;成人則病疾纏身,酗酒逃避現實,或鎮日勞碌無力關照孩子。這是墨西哥貧民區的殘酷現實。布紐爾花了兩年的時間進行田野調查才撰寫出本片劇本,描述充滿污垢罪惡的現代都市底層,那些被人遺忘、毀人與被毀的少年們。

雖然布紐爾經歷一九三〇、四〇年代的創作與生活不穩定,他依然不對美學妥協,仔細地觀察與勾勒貧民窟的人物,以帶點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的基調,和他一貫的超現實主義的詩意,對社會的冰冷殘酷及其製造的殺戮與死亡,有相當深刻、赤裸的描繪。濃厚的悲觀色調,讓製片Óscar Dancigers在電影上映前面臨極大壓力,承擔著可能被禁演的風險,因此製片瞞著布紐爾拍了另一個不那麼悲劇的結局。但由於影片獲得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的肯定,這部電影得以成功地以導演版上映。

布紐爾:「我的故事完全基於真實事件。我想要真實曝露窮人們的不幸境地,因為我憎恨那些將貧窮浪漫甜蜜化的電影。」
路易斯布紐爾 Luis Buñuel
路易斯布紐爾 Luis Buñuel
超現實主義電影大師,出生於西班牙卡蘭達一個富裕的資產階級和信仰虔誠的天主教家庭,1920年代赴法國學習電影,並曾擔任尚艾普斯坦的助理。由於其離經叛道的創作,難容於保守的社會,因而漂泊於西班牙、墨西哥、法國、美國等地,畢生創作約三十多部電影,擅長以非邏輯理性敘事的超現實主義手法,嘲諷宗教的偽善與上層階級的表裡不一,直探情慾壓抑與解放,揭露社會生活的真實樣貌。獨樹一幟的電影語言,國際間獲獎無數,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電影導演之一。
延伸閱讀
  • 拉丁電影驚艷:四大新浪潮

焦點影人:布紐爾

維莉狄雅娜
Viridiana 路易斯布紐爾 Luis Buñuel
1961│Mexico, Spain│DCP│B&W│90min│護

維莉狄雅娜 Viridiana
6/2(日)15:05光點台北
6/6(四)17:10光點華山
1961 坎城影展金棕櫚獎
維莉狄雅娜是一位即將成為修女的少女,她在趕赴修道院前奉命探望了鰥夫叔叔,住在莊園的叔叔是她最後一個在世的親戚,也是她主要的經濟支柱。叔叔驚訝於維莉狄雅娜和逝去妻子的神似,因而迷戀上她,希望能與她結婚。最後一夜,叔叔下藥意圖迷姦維莉狄雅娜,希望就此強迫她與他一同生活,不再返回修道院。悲劇發生,維莉狄雅娜試圖逃出莊園,但命運卻不允許她逃離,也不允許她竭盡全力維護的天主教原則。

本片是布紐爾居住墨西哥多年之後,返回祖國西班牙拍攝的第一部劇情電影。相較於他早前極具實驗性格的作品,《維莉狄雅娜》相對具有線性的故事情節,然而,布紐爾對宗教已腐化成人民束縛的教權主義批判依然犀利、尖銳。故事中好色的叔叔和一群形形色色棲居到宅院的乞丐們,迫使維莉狄雅娜面對自己理想主義的侷限性。片中一場醉酒的瘋狂宴會凍結成一幅類似達文西文藝復興傑作《最後的晚餐》的畫面,被視為是對聖潔的褻瀆,因此影片受到梵蒂岡的譴責,甚至在1961年獲得坎城影展金棕櫚大獎後,遭到佛朗哥獨裁政府的重新審視,並禁映長達16年直到獨裁者去世。

布紐爾:「這正是人們頭腦中的世界和世界原來樣子之間的分歧。也許維莉狄雅娜從某個方面來說,就像女版的唐吉訶德,因為維莉狄雅娜和唐吉訶德一樣,都是一心想去保護別人—唐吉訶德保護的是被帶往苦役場的囚犯,而卻又受到那些自己保護的人反過來的攻擊。」
路易斯布紐爾 Luis Buñuel
路易斯布紐爾 Luis Buñuel
超現實主義電影大師,出生於西班牙卡蘭達一個富裕的資產階級和信仰虔誠的天主教家庭,1920年代赴法國學習電影,並曾擔任尚艾普斯坦的助理。由於其離經叛道的創作,難容於保守的社會,因而漂泊於西班牙、墨西哥、法國、美國等地,畢生創作約三十多部電影,擅長以非邏輯理性敘事的超現實主義手法,嘲諷宗教的偽善與上層階級的表裡不一,直探情慾壓抑與解放,揭露社會生活的真實樣貌。獨樹一幟的電影語言,國際間獲獎無數,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電影導演之一。
禪魔共舞:洛夫禪詩.超現實詩精品選lass="info_item-1 border-top mt-4">
延伸閱讀
  • 西班牙的靈魂

焦點影人:布紐爾

泯滅天使
The Exterminating Angel 路易斯布紐爾 Luis Buñuel
1962│Mexico│DCP│B&W│95min│護

泯滅天使 The Exterminating Angel
5/28(二)17:20光點台北
6/1(六)11:00光點台北
1962 坎城影展
故事發生在一座不知名的歐洲都會,衣著華美的貴客們在優雅的晚宴派對中相聚用餐,美酒下肚、觥籌交錯之際,人們於笑談中漸漸沈浸夢鄉,醒來後神秘地發現自己無法離開客廳。隨著僕人的消失,食物供應耗盡,在這無門的房間裡,人們互相造謠中傷,用貪婪、情慾而嫉恨的眼神打量著彼此,人類的基本需求變得無法滿足,呈現被圍困在資產階級死角的權貴,如何在與世隔絕的困境下越來越難以忍耐。他們變得刻薄而焦慮,人性之惡逐漸顯現,那些稱之上流社會的禮儀全數殆盡,社會關係迅速崩潰。

布紐爾完成《維莉狄雅娜》後陷入事業瓶頸,電影被西班牙佛朗哥政權禁映,背負著梵蒂岡的譴責聲浪,他回到墨西哥後完成這部《泯滅天使》。融合黑色喜劇、荒誕幽默、驚悚調性、戲劇懸疑和超現實主義,展現他對資產階級的尖銳社會批判,將對權貴的諷喻與人性的犀利見解,化入一系列難以歸類的影像敘事邏輯之中。以不留痕跡的精準角度探索了社會精英的虛偽與難以言說的秘密、人類懷有的野蠻本能,以及社會禮教試圖阻止人們徹底墮落的薄弱環節。

影評人 Roger Ebert:「晚宴的客人代表了佛朗哥統治下的西班牙統治階級。他們在西班牙內戰中打敗了工人,為自己擺好了筵席,坐下來享用一頓盛宴,卻發現它永遠沒有結束。他們被困在自己的資產階級死胡同裡。對封閉的情況越來越不滿。遠離外面的世界,他們變得卑鄙和不安,他們最壞的傾向被暴露出來。」
路易斯布紐爾 Luis Buñuel
路易斯布紐爾 Luis Buñuel
超現實主義電影大師,出生於西班牙卡蘭達一個富裕的資產階級和信仰虔誠的天主教家庭,1920年代赴法國學習電影,並曾擔任尚艾普斯坦的助理。由於其離經叛道的創作,難容於保守的社會,因而漂泊於西班牙、墨西哥、法國、美國等地,畢生創作約三十多部電影,擅長以非邏輯理性敘事的超現實主義手法,嘲諷宗教的偽善與上層階級的表裡不一,直探情慾壓抑與解放,揭露社會生活的真實樣貌。獨樹一幟的電影語言,國際間獲獎無數,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電影導演之一。
延伸閱讀
  • 禪魔共舞:洛夫禪詩.超現實詩精品選

焦點影人:布紐爾

女僕日記
Diary of a Chambermaid 路易斯布紐爾 Luis Buñuel
1964│France, Italy│DCP│B&W│97min│護

女僕日記 Diary of a Chambermaid 數位修復
RESTORED
5/26(日)17:45光點台北
5/30(四)17:05光點台北
1964 卡羅維瓦利影展最佳女主角
女僕Célestine從巴黎都會初次來到鄉間大宅,初到莊園不久,便跟身邊的男性建立起曖昧且複雜的關係,包括年長的豪宅主人、主人的女婿、馬夫、鄰居等,她渴望過上貴族般的富裕生活,因此出賣了自己的情人,甘願棲身宅邸服侍貴族一家,朝夕相處下見識到人性的黑暗面與複雜-戀物癖、性冷感、色情狂,電影藉由女僕的到來,猶如拉開人類心靈隱匿幽叢的帷幕,為我們揭示人物潛意識作用的神秘暗流,對資產階級、宗教和性提出犀利精闢的解構。

故事靈感取材自法國作家奧克塔夫米爾博的同名小說,與1945年尚雷諾改編成的電影版本採取相當不同的敘事路徑,布紐爾與編劇尚克勞德卡葉爾合作,將故事背景從十九世紀的法國改為1930年代初期法西斯主義崛起的時刻,辛辣地諷刺住在法國田園鄉村的資產階級。布紐爾找來當時因法國新浪潮電影而聲名大噪的演員珍妮摩露主演,他曾誇讚摩露走路的方式極美,「走動的女人及她們的目光總是讓我感到激動。」摩露在《死刑台與電梯》裡漫步的鏡頭令布紐爾著迷。本片標誌著布紐爾事業的轉捩點,他回到巴黎拍攝,由此展開晚年在法國創作的黃金歲月。

布紐爾:「累積長期拍電影的經驗之後,我發覺最重要的還是要有個好劇本。關於劇本的寫作,我認為最關鍵的因素是懸念—也就是說,如何發展有效的情節,你必須讓情節有趣,而且有說服力,叫觀眾一刻都不會分心。」
路易斯布紐爾 Luis Buñuel
路易斯布紐爾 Luis Buñuel
超現實主義電影大師,出生於西班牙卡蘭達一個富裕的資產階級和信仰虔誠的天主教家庭,1920年代赴法國學習電影,並曾擔任尚艾普斯坦的助理。由於其離經叛道的創作,難容於保守的社會,因而漂泊於西班牙、墨西哥、法國、美國等地,畢生創作約三十多部電影,擅長以非邏輯理性敘事的超現實主義手法,嘲諷宗教的偽善與上層階級的表裡不一,直探情慾壓抑與解放,揭露社會生活的真實樣貌。獨樹一幟的電影語言,國際間獲獎無數,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電影導演之一。
延伸閱讀
  • 醜女與野獸〔全球暢銷經典〕

焦點影人:布紐爾

青樓怨婦
Belle de jour 路易斯布紐爾 Luis Buñuel
1967│France, Italy│DCP│Color│100min│輔12

青樓怨婦 Belle de jour 數位修復
RESTORED
5/26(日)15:40光點台北
6/4(二)19:15光點華山
1967 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1968 法國電影評論協會獎最佳影片
1968 丹麥Bodil電影獎最佳歐洲影片
年輕漂亮的少婦,嫁給一位富裕的醫生,但因丈夫性冷感,少婦無法與丈夫有肌膚之親,不斷壓抑的性慾,在夜深人靜時出現在少婦的夢境裡。偶然的機遇下,少婦開始在妓院從事性工作,每日下午從兩點到五點,在青樓裡,她可以盡情地釋放慾望、享受性愛帶給肉體和心靈的歡愉,探索男客們的各式癖好,滿足自己對性與身體的掌控。叮叮噹噹的馬車鈴聲,如催眠般的惑音,既是影片的起點,也是終點;現實、夢境與幻想情節交織,宛若一場徹頭徹尾的春夢。

本片改編自1928年Joseph Kessel的同名情色小說,布紐爾再度以其風格化、超現實的電影語言,詮釋極為寫實通俗的劇本,對傳統禮教與人的偽善大加諷刺及批判,並顛覆嫖客(男性)與性工作者(女性)的支配與從屬關係。虛實難分、閃回破碎的片段,為主角少婦的童年經驗與心理狀況提供零碎的線索。布紐爾繼《女僕日記》之後,再度邀請當時炙手可熱的凱薩琳丹妮芙主演的電影,她對角色精彩的勾勒,獲得英國影藝學院電影獎最佳女主角提名。

布紐爾:「許多人看過這部片子之後,常問我一個無聊的問題。片中有一場戲是一個韓國嫖客來到這家高級妓院,他手上拿一個小盒子。他一進門之後,就打開這個盒子給那些女子們看,盒子裡是什麼,我們看不到。在場女性被嚇到花容失色,凱薩琳丹妮芙倒沒被嚇到,她只是迷惑而已。已經不只一次(特別是女人)問我小盒子裝的到底是什麼?其實我自己也不知道,只能說,你認為是什麼就是什麼。」
路易斯布紐爾 Luis Buñuel
路易斯布紐爾 Luis Buñuel
超現實主義電影大師,出生於西班牙卡蘭達一個富裕的資產階級和信仰虔誠的天主教家庭,1920年代赴法國學習電影,並曾擔任尚艾普斯坦的助理。由於其離經叛道的創作,難容於保守的社會,因而漂泊於西班牙、墨西哥、法國、美國等地,畢生創作約三十多部電影,擅長以非邏輯理性敘事的超現實主義手法,嘲諷宗教的偽善與上層階級的表裡不一,直探情慾壓抑與解放,揭露社會生活的真實樣貌。獨樹一幟的電影語言,國際間獲獎無數,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電影導演之一。
延伸閱讀
  • 我的身體,你的商品

焦點影人:布紐爾

特莉絲坦娜
Tristana 路易斯布紐爾 Luis Buñuel
1970│Spain, Italy, France│DCP│Color│99min│護

特莉絲坦娜 Tristana 數位修復
RESTORED
5/25(六)16:05光點台北
5/28(二)15:10光點台北
1971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一場葬禮拉開故事的序幕。特莉絲坦娜年少時喪母,母親在過世前把尚在青春懵懂的女兒託付給愛人羅佩監護,羅佩成為特莉絲坦娜的養父。他提供給少女住處,關心她的生活、安慰喪母後的她,負擔起她的開銷。在失去母親的情況下,特莉絲坦娜感受到羅佩的這份父愛,然而這份父愛卻也是危險的。戀上年輕畫家的特莉絲坦娜決意私奔,但不久一種未知的疾病影響了她的腿,不良於行的她決定回到養父家優渥的物質環境。從此,夜晚的廳廊便迴盪起她的枴杖和地板摩擦的恐怖聲響,偌大的宅院成為她的轄地。

本片為布紐爾晚年的代表作,與《女僕日記》和《青樓怨婦》合稱「女性三部曲」。故事改編自貝尼托佩雷斯加爾多斯發表於1892年的同名小說,是凱薩琳丹妮芙繼《青樓怨婦》後,再度與超現實主義大師布紐爾合作的電影。布紐爾雖然年屆七旬,但批判傳統禮教、階級權貴的力道未減,講述主角從原本順服的養女,扭轉父權控制的局面,以腿瘸之姿力抗年邁的權貴養父兼偽枕邊人的轉變。一則揭露神聖與罪惡、性自由和心理奴役的黑色寓言。

布紐爾:「就我個人而言,我是相信一夫一妻制且謹慎的。一個老人很容易出醜,就像《特莉絲坦娜》中的羅佩一樣,我相信貞潔概念下的情慾,你可以將其歸因於我所接受的耶穌會教育,在宗教的脈絡下,性快感與罪的觀念直接相關,性行為不能簡化為健康教育。這是一次令人興奮、黑暗、罪惡、惡魔般的經歷。性是一隻黑色的狼蛛,沒有宗教的性愛就像沒有鹽的蛋。聖多瑪斯在《神學大全》中說,男人和女人之間的通姦,即使他們已結婚,仍然是一種小罪。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性感的想法!罪孽使慾望的可能性倍增。」
路易斯布紐爾 Luis Buñuel
路易斯布紐爾 Luis Buñuel
超現實主義電影大師,出生於西班牙卡蘭達一個富裕的資產階級和信仰虔誠的天主教家庭,1920年代赴法國學習電影,並曾擔任尚艾普斯坦的助理。由於其離經叛道的創作,難容於保守的社會,因而漂泊於西班牙、墨西哥、法國、美國等地,畢生創作約三十多部電影,擅長以非邏輯理性敘事的超現實主義手法,嘲諷宗教的偽善與上層階級的表裡不一,直探情慾壓抑與解放,揭露社會生活的真實樣貌。獨樹一幟的電影語言,國際間獲獎無數,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電影導演之一。
延伸閱讀
  • 女性書寫的逃逸路線

焦點影人:布紐爾

中產階級拘謹的魅力
The Discreet Charm of the Bourgeoisie 路易斯布紐爾 Luis Buñuel
1972│France, Italy, Spain│DCP│Color│102min│護

中產階級拘謹的魅力 The Discreet Charm of the Bourgeoisie 數位修復
RESTORED
6/1(六)13:00光點台北
6/5(三)19:10光點華山
1973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
1974 英國影藝學院電影獎最佳編劇/最佳女主角
六位男女始終無法好好地坐下來吃完一頓飯。先是搞錯日期,抵達後發現晚宴明天才舉辦。一夥人只好改去一家小酒館,遇上酒館正在舉辦老闆的喪禮;決定擇日再聚,結果主人夫婦慾火焚身,偷偷跑到花園享受魚水之歡,完事之後客人卻已不見蹤影。軍隊、警察、游擊隊輪番出現;端上餐桌的烤雞落地居然是贗品,燈光亮起才發覺一席人居然坐在劇院舞台,台下滿滿的是觀眾。各種光怪陸離的事紛紛在這六人周遭上演,虛虛實實,夢中之夢,是回憶還是幻想,想像與現實交織、轉換,時間與空間不斷跳躍,無序之中有序,看似毫無關聯卻又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中產階級拘謹的魅力》就像是《泯滅天使》的反面,後者是一群人吃了一頓永遠也無法結束的飯,前者則是一群人永遠都無法好好吃頓飯。本片作為布紐爾創作晚期的代表之作,他熟練地將超現實主義深入到故事本身,而不僅僅是影像造形的裝飾性,透過辛辣慧黠的諷刺,呈現命運的荒誕與慾望的流動,充滿黑色喜劇感。出色的鏡頭調度,一場場虛實難分的事件,穿梭在人物的現實與夢境之間,回憶和幻想深入人物複雜心理。

編劇尚克勞德卡葉爾:「我們一起工作時,他每天都會在同一時間敲我的門,我們會喝同樣的咖啡和蛋糕—如同儀式。經過兩週或更長時間後,我們完成劇本,然後我們會將它擱置數個月,然後再回到劇本,這是布紐爾所說的『無形的做功』。幾乎是無意識地透過不同的眼睛來看待它,於是,我們原本喜歡的東西突然變得乏味無用,而我們一直在尋找的連結卻顯得更加清晰。《中產階級拘謹的魅力》正是我們花了兩年時間,寫了五個版本才完成的電影。」
路易斯布紐爾 Luis Buñuel
路易斯布紐爾 Luis Buñuel
超現實主義電影大師,出生於西班牙卡蘭達一個富裕的資產階級和信仰虔誠的天主教家庭,1920年代赴法國學習電影,並曾擔任尚艾普斯坦的助理。由於其離經叛道的創作,難容於保守的社會,因而漂泊於西班牙、墨西哥、法國、美國等地,畢生創作約三十多部電影,擅長以非邏輯理性敘事的超現實主義手法,嘲諷宗教的偽善與上層階級的表裡不一,直探情慾壓抑與解放,揭露社會生活的真實樣貌。獨樹一幟的電影語言,國際間獲獎無數,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電影導演之一。
延伸閱讀
  • 城市、演化、人_ 從消費文化到都市規劃, 從中產階級到社會流動, 從廢墟到網絡, 人類與城市的6000年故事

焦點影人:布紐爾

自由的幻影
The Phantom of Liberty 路易斯布紐爾 Luis Buñuel
1974│France, Italy│DCP│Color│104min│輔12

自由的幻影 The Phantom of Liberty 數位修復
RESTORED
6/1(六)15:10光點台北
6/6(四)19:10光點華山
1975 義大利銀絲帶獎最佳外語片導演
電影由數個超現實的小故事串連而成,由西班牙著名畫家哥雅的畫作《1808年5月3日夜槍殺起義者》揭開序幕,背景是拿破崙軍隊佔領西班牙期間,士兵們如畫中一般執行死刑,畫作宣告了抵抗與恐怖的時代;公園裡,神秘男子塞給女孩幾張圖片,令女孩的中產階級父母大驚失色;在鄉村旅館中上演的愛慾情節、在馬桶上高談闊論的饗宴、對身邊的女兒視而不見,對教條式官僚主義的迷戀;當一名詩人拿著槍在隨意射殺路人,被判死刑後又無罪釋放走出法院,人們因暫時脫離人類社會束縛而縱慾猖狂,暴露出自己真實的一面。

本片為布紐爾創作生涯的倒數第二部電影,他再度與長期合作的編劇夥伴尚克勞德卡葉爾聯手,兩人從一個故事接到另一個故事,從一個配角成為故事的主角再引出下一個故事,就像推開一扇門之後再推開另一扇門,故事與故事的銜接隨興所至,甚至令人感到偶然,而這種偶然機制正是一種幽靈般的存在。出色的氛圍營造,滿溢的幻想空間交織設置於現實中,布紐爾對後現代世界之各種不合邏輯的理解具有先見之明,在這部帶有實驗敘事手法的電影裡,他試圖打破理性,又誘使觀眾以理性去辨別深挖其中的含義;《自由的幻影》允許觀眾自由地詮釋,創造出各自想像的東西,布紐爾將觀眾的想像力作為禮物,進而賦予人們作為創作參與者的自由。

布紐爾:「機會主宰一切;必然性遠非具有同樣的純粹性,只是後來才出現。如果我對我的任何一部電影情有獨鍾,那就是《自由的幻影》,因為它試圖解決這個主題。」
路易斯布紐爾 Luis Buñuel
路易斯布紐爾 Luis Buñuel
超現實主義電影大師,出生於西班牙卡蘭達一個富裕的資產階級和信仰虔誠的天主教家庭,1920年代赴法國學習電影,並曾擔任尚艾普斯坦的助理。由於其離經叛道的創作,難容於保守的社會,因而漂泊於西班牙、墨西哥、法國、美國等地,畢生創作約三十多部電影,擅長以非邏輯理性敘事的超現實主義手法,嘲諷宗教的偽善與上層階級的表裡不一,直探情慾壓抑與解放,揭露社會生活的真實樣貌。獨樹一幟的電影語言,國際間獲獎無數,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電影導演之一。
延伸閱讀
  • 神話學

焦點影人:布紐爾

朦朧的慾望
That Obscure Object of Desire 路易斯布紐爾 Luis Buñuel
1977│France, Spain│DCP│Color│103min│輔15

朦朧的慾望 That Obscure Object of Desire 數位修復
RESTORED
5/26(日)11:00光點台北
5/30(四)19:10光點台北
1977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外語片
1978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1978 凱薩獎最佳導演、最佳原著劇本提名
法國老富商乘車回國,在火車發動前,他向一位拎著行李匆匆趕路的女子潑了一桶冷水,回到車廂後,他向一車不解的乘客解釋他的粗魯行為。故事就此展開。這位女子曾在富商家庭中服侍,她年輕貌美的外貌立刻吸引了老富商,為了示愛,他協助女子度過各種困難,但她面對富商的求愛,始終半推半就;他們一起旅行、同居,求愛未果的富商自尊受挫,女子的魅力支配著他強烈的佔有慾,他落入了慾望的陷阱中,而他的財富則牽絆著女子,慾望與結果之間總是隔著一段朦朧的距離。

《朦朧的慾望》是布紐爾在世最後一部電影,被認為是其集大成之作,完美融合了他創作初期如《安達魯之犬》開創的超現實主義風格、一九五〇年代奠定的通俗劇情,以及《青樓怨婦》以降的慾望荒謬劇。布紐爾邀請極富盛名的法國演員卡洛波桂和阿莫多瓦的繆思安琪拉摩琳娜共同扮演女主角,兩位演員以超現實的方式交替出現,巧妙地強化布紐爾的敘事技巧-關於超現實感的營造,不再是藉由陡然的驟變來消解當下的真實性,而是在常規場景中留下種種不和諧的節點,顛覆人們原本司空見慣的景象,以此映襯出現實的曖昧與偶然的本質。再次突顯出布紐爾作為堅定的無神論者,不相信現實的背後有著造物主的安排,或有著神性的依據;那些現實中無法被納入既定秩序的殘餘,唯有透過藝術的手法才得以提取。

布紐爾:「1977 年,當我在馬德里與一名女演員發生激烈爭吵後,導致《朦朧的慾望》拍攝停止,我感到絕望,製片 Serge Silberman 決定放棄這部電影,巨大的經濟損失讓我們倆都很沮喪。直到某天晚上,我們在酒吧裡借酒澆愁,我在喝了兩杯馬丁尼後突然有了個想法:讓兩位女演員扮演同一個角色。這是一種從未嘗試過的策略,儘管我只是半開玩笑地提出這個建議,但 Silberman 很喜歡,於是這部電影就這樣被保住了。」
路易斯布紐爾 Luis Buñuel
路易斯布紐爾 Luis Buñuel
超現實主義電影大師,出生於西班牙卡蘭達一個富裕的資產階級和信仰虔誠的天主教家庭,1920年代赴法國學習電影,並曾擔任尚艾普斯坦的助理。由於其離經叛道的創作,難容於保守的社會,因而漂泊於西班牙、墨西哥、法國、美國等地,畢生創作約三十多部電影,擅長以非邏輯理性敘事的超現實主義手法,嘲諷宗教的偽善與上層階級的表裡不一,直探情慾壓抑與解放,揭露社會生活的真實樣貌。獨樹一幟的電影語言,國際間獲獎無數,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電影導演之一。
延伸閱讀
  • 親愛的洛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