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一個文學朋友
是的,閱讀、寫作是一個人的事情,但若沒有夢想相當的朋友,我們可能很快就放棄了文學,如《文友通訊》之於戰後的鍾肇政;若沒有一群文學上的朋友,我們不會在文學的觀念上聚合、連成一氣,產生影響力,如「字母會」。
大多時候我們是孤獨的快樂讀者,但有時,我們需要夥伴,交一個文學朋友,讓這條路走得更遠,或是說,更綺麗。
讀書俱樂部,作為文學的交誼場,我們設計了不同的參與方式,從大時代進入小社團,同時有作家共寫的陪伴,以及五十三位創作者所挑選的一○六本伴讀書,他們以劃記符號、文字的呢喃,在一本書裡和你相遇,成為你一本書時間裡的心靈伴侶。
能不能設計彼此靠近的可能——交一個文學朋友。讀書俱樂部,期待你帶著偏好與喜愛,在這裡找到眼光相似的文學之友,同時也肯定的說,你將跨越你的習慣區間,發現新歡。
如果是對於「沒想過交一個文學朋友」的呢?那,或許你會被紙本書、作家筆跡,還有展場限定的「讀書卡」所吸引。
希望你不會反對任何友誼的建立。
展區1
閱讀是時代、是思潮,不同時代都有其獨特的環境氛圍,人們置身其中受其影響,但也共同形塑出特定的時代樣貌。
此區打造時光隧道,年代策展人以書為媒介,透過十本書籍帶領我們一同穿越三○、五○、六○、八○、九○年代以及二○○○年後,以這六段時區,去觀看當時的文藝男女都在讀些什麼?他們被什麼吸引?其背後又反映出什麼樣共通的感覺結構。
而在這些不同時代的閱讀風潮當中,又有什麼是其一脈相承的部分,值得我們去體會、思索,從而回頭審視我們當下的閱讀情境。
年代策展人
1930S黃震南
1950S張國立
1960S應鳳凰
1980S李金蓮
1990S黃威融
2000後盧郁佳
展區2
回顧臺灣近代文學史,可以看見文壇上有許多亮眼的作家組成「文學社群」,透過彼此的交流,相互砥礪,形成社群內的文學精神,進而也影響了許多後來者。
本區展示五個文學社群,包含:以鍾肇政為首的《文友通訊》;羅智成、廖咸浩、楊澤、詹宏志在一九七○年代所創辦的「臺大現代詩社」;王聰威、甘耀明、伊格言、李崇建、李志薔、高翊峰、許榮哲、張耀仁共同組成「小說家讀者,8P」;由駱以軍、陳雪、童偉格、顏忠賢、胡淑雯、楊凱麟共同參與的「字母會」;繼承耕莘青年寫作會,於二○一七年成立的「想像朋友寫作會」。
寫作是一條孤獨的路,但透過團體的凝聚,認識志同道合的夥伴,彼此都走出了一條更廣闊的文學之路。
展區3
透過再現寫作環境、相關情境鋪成,以及提問技巧的思考,作家設計自己現身,與參觀者共寫一個主題;瀟湘神以「東臺灣的尋妖日誌」,暴露移動軌跡,記錄踏查過程中所獲得的在地故事與心得,同時,不定時拋出各種問題,邀請參觀者回饋,讀者一旦回饋,也就構成某種「共寫」的參與;張亦絢以「愉快的洞穴」為概念,企圖「囚禁」參與者,反向操作寫作狀態,破除「舒適美好」的單一創作想像。
「初相遇」是創作題目,包含狀況製造、選擇問題等隨機出現,預計二十五分鐘的書寫體驗,張亦絢腦洞大開,邀請參與者進入她的寫作小間。
展區4
在閱讀艙裡,邀請讀者盡情閱讀;五十三位不同領域的創作者以「伴讀者」的角色陪伴讀者,創作者雖不在展覽現場實際陪伴民眾進行閱讀,但透過創作者的選書、伴讀小物、閱讀筆記等「在場」的線索,創造出屬於個人風格的「不在場證明」。
除了五十三位創作者所提出的一○六本伴讀書,另有十家出版社響應,透過選書,提出他們對於臺北、文學的分享,並且規劃「週末讀書接力」活動,作者在現場帶領讀書會,擴散一起讀書的樂趣。
參與創作者
4Samantha 莎曼莎、dato、Katniss Hsiao
蕭瑋萱、方梓、向陽、宇文正、寺尾哲也、朱嘉漢、吳鈞堯、李桐豪、汪正翔、林文心、林佳齡Misc、林佳樺、林孟寰、柏森、洪明道、洪愛珠、孫梓評、徐振輔、徐珮芬、徐國能、翁禎翊、袁瓊瓊、郝妮爾、馬尼尼為、馬翊航、崔舜華、張嘉真、張嘉祥、許瞳、連俞涵、陳柏言、陳柏煜、陳淑瑤、陳繁齊、陸穎魚、游以德Sayun
Nomin、游書珣、馮勃棣、楊隸亞、黃詩柔、廖志峯、廖梅璇、熊一蘋、劉立、鄧小樺、鄭琬融、鄭順聰、蕭宇翔、謝宜安、騷夏、顧蕙倩
參與出版社
九歌出版社、大辣出版、允晨文化、南方家園出版社、春山出版、啟明出版、黑眼睛文化、新經典文化、聯合文學出版社、鏡文學